即将或已经跨越25岁门槛的这代人,不算很老,刚工作没几年,正是挣扎奋斗的时候;也不能说年轻,要好好担当起自己甚至家人的责任。除了有一大堆“身不由己”的难题,更是感知到身体机能衰退的种种征兆,时不时揉揉电脑前看花的双眼,仰躺在座椅背上,感叹一声:“老咯老咯,力不从心啊。”
也许在以前,你可以通宵在考试前夜恶补,第二天仍然能靠强记过关。开始工作之后,一份重要的材料看上一个星期都没办法记下来。可记忆力的减退真的可以全部归罪于衰老吗?记忆力运动是项竞技,每年都有世界各地上万名选手报名争夺世界记忆锦标赛(world memory championships)的桂冠。可能会与你预想大不同,选手并非清一色年轻气盛的少年,而是既有儿童也有老人,遍布各个年龄段。八届赛事冠军多米尼克·奥布莱恩(Dominic O'Brien)开始对增强记忆力感兴趣时30岁,最后一次获奖时44岁,早过了所谓读书时代记忆的黄金时期。衰老不能成为记忆力减退的理由,起码对于二三十岁的八零九零代来说是不能的。
衰老的是我们的专注力。学生时代,学习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几乎成为生活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此。成为社会人,除了不可避免地被各种客观因素影响计划安排外,海量繁杂的信息也会叨扰我们的神经,因此保持纯粹的专注也相对困难得多。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呀~”两手一摊,仿佛找到天命所在一般,就把求知的欲望揉成一团丢进垃圾桶。生活趋于麻木,简单地存在一个闭合的空间里,鲜有意外,也鲜有乐趣。昨天与今天没什么不一样,今天与明天没什么不同。偶尔动动要充电的念头。“我要学英语出国!”于是你兴致冲冲地开始背单词,用不了多久,脑袋里那只巨大的沙发土豆就会对你说“学这个有多大实际用处?”、“学这个真的能出国吗?”,既不能单纯享受学习的快乐,也没有实现目标的决心。背单词这个姿态并不比喊喊口号付出的精力更多,怎能指望有高效的记忆力助你得尝所愿。
无论是脑力体力或健康美貌,经过努力维护,都能有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的好效果。如何去加强记忆力呢?记忆力选手并非天赋异禀,与所有运动一样,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不断训练,最终才达成的惊人记忆力。简单的来说,他们将枯燥的数字、图像、文字等转化成新奇怪异、有画面感的故事,情节越夸张、画面感越强烈,越容易记住。如牛经理的办公室在903,可想象一头牛在奔跑,最后停在一个房门前,门前站着一只狗(9),手里拎(0)了一把伞(3)。从平淡的事实中生出绚丽多彩的联想之花来,即便是再日常不过的小事也会充满趣味不易忘记。并且这些想象有积极的反向作用,能让人们对生活有更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到并记住更多的细节。
记者王路说,当你过了拼记忆力的年龄(25岁?)的时候,就该找准方向,深耕一块田,经验和阅历积淀后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在工作领域内不易被替换。这么说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东一鳞西一抓浮躁的心态的确不可取,只有沉下心来用匠人打磨自身技艺的耐心做事才能有所成效。可是,经验、阅历,乃至世界观、方法论,无不是以记忆力为基础,如何存在这样的一种区分,上学时那些已经被固化的经典知识积累需要记忆力,工作后记忆力便不那么重要了呢。如果所谓静下心来深耕技术,只是用重复性的动作来被动地体会,即便坐在办公室,也并不能见得比生产线上的工人更不可替代。工业革命让大量手工业者永远地没了工作,直到今天,越来越细致的分工还在减少着现有的岗位。现在,信息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变比之更剧烈更深刻,谁又能预料,十年二十年之后,现有的岗位会不会还存在?
比之到了适当的年龄就该选定专业安生立命的内敛态度,充满好奇充满乐趣地去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才是不被社会淘汰的方法。如同行动离不开肌肉,思考也离不开记忆力,珍重它,使用它,才不会僵化在陈旧的知识结构中,有意识地活在自己的生活里。无论在多大年龄,也不管是现在从事的是哪行那业,都能看到前进的曙光,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