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乌兰巴托。
一
外面的风像浩浩荡荡的马队,呼啸而来,席卷而去,所到之处片甲不留。太阳早出来了,但那绛红色的温暖,却在暧昧拥抱大地的一瞬,被刀子般的寒冷割破撕碎,刹那间消失殆尽,寻不到一丝踪影。此时找不出任何人类活动的痕迹,只有环绕四周的白桦树,大难临头般狂舞着赤条条的枝杈,使这静止的画面动荡不息。
依和扎萨克大学的留学生公寓门前,是一条渣土铺设的甬道。不足百米的进深,一头向南,连着木栅门外的公路,一头向北,消失在一堵灰色围墙的脚下。围墙外,是乌兰巴托城北连绵起伏的丘陵;晴天,能望见远远的山坡上,牧民赶着洁白的羊群一路西去,最终消失在低矮云团投下的暗影里。
八点半钟,两辆笨重的大巴车,一前一后驶入甬道,缓缓停靠在公寓门前的平地上。大廊门厅里的学生,能透过结着冰花的玻璃窗,隐约看到两个司机在吃力的调头。
尼玛奥瑟显然费了些力气,才把自己肥胖的身体从那辆气派的福特车里挪了出来,后面跟着他的妻子——一个宽下巴蒙古女人。
尼玛奥瑟的到来,令很多中国学生欢呼雀跃——刚刚结束的留学生活,不管在这群中国青年人心里留下怎样难以琢磨的印象,但是,大家对这位憨态可掬的校长,还是怀着一如既往的好感。这好感还随着喊叫声,蔓延到在场每个人心里。
学生们拎着大大小小的行李走出门厅,一个个钻进大巴;有人在和公寓看门人拥抱,还用生硬的蒙语道别。校长裹着厚重的皮衣,站在大巴门前,象征性的搀扶了每位面带笑容的青年一把。
六十名穿裹严实的中国学生,用了将近二十分钟才全部上车,各自坐定,清点着自己的行李。尼玛奥瑟站在公寓台阶上,向孩子们说了许多祝福的话;孩子们拉开车窗冲他傻笑着点头,好像听懂了一般。大巴车缓缓的开动了,青年们向校长和妇人挥手告别,嘴里不停的喊着“巴耶勒泰”——相当绕舌。
车子驶出甬道,拐上公路。孩子们又看到相处一年的蒙籍教师,一个不落的聚在路口,黑乎乎的一撮,站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冲着大巴车挥手告别——这情景引得车内一阵煽情。特别是对于这些中国青年,他们身体里淌着和善和谦卑的血液,这血液在大脑和心脏里流通,能让人在离别时,分泌出感恩的荷尔蒙,让即便是受过伤害的心灵,也能暂时忘记过往的任何不愉快,反倒莫名增加了离别的感伤,无论相聚的日子是苦是甜。但这惆怅,随着那一撮黑乎乎的身影远去消失,便骤然间,被青年们回国的兴奋取代了。(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