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说历史都是假的,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因为是假的,于是就怀疑,不信,进而否定,渐次不自觉地形成了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有句古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即是说:亲眼见到事实才是真实的,道听途说来的都未必是真实的。尤其是当眼见的和听说的大不相同的时候,就更加对远去的不曾经历的历史表示强烈地不满。
文字的演变算不算历史的一部分呢?这里面又有多少虚假的成分呢?如果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看待文字的演化历史,则不免会产生出错误。
甲骨文的"武",是貌似下"止"上"戈"的组合,"止"通"趾",意脚趾,"戈"指武器,合起来即大致意味着:"扛枪打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说:止戈为武。"武"字演变成了半包围结构,而且意思变成了:停息战争。差别就在于对"止"的理解不同。
东汉的《说文解字》延用了楚庄王对"武"的解释。于是,"武"的意思似乎就定下来了。
但是,今天的普通人们想到或谈论"武"字,多半会想到它是与"文"相对的意思,它和暴力、战争、冲突的关系更紧密。
因为人类在几千年的历史冲突出付出了巨大牺牲,特别是近代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创伤与震撼仍未平复。人们向往和平,反对战争;人们期待文明,而不愿诉诸武力。
其实,古往今来的战争,有多少是人民挑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