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的一员得意门生。但是子路的个性与孔子不同,子路个性果敢、率真、勇猛(可能有一些“野人”状态),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风格“大不相同”,这样也就造成了师生之间有意思的的对话。那么在子路问老师问题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加下来就随我来走入子路的求学问道。
在孔子门下,是要学习礼乐的(因为孔子的梦想就是恢复当时社会本有的礼乐制度),在音乐中有一种乐器就是“瑟”。孔子说:“子路学瑟的这个水平怎么会出现在我的门下?”如此一来,孔子的其他学生就开始不尊敬子路,嘲讽他。然而孔子出来打圆场,说:“子路的水平其实已经入了厅堂,只是还没有入室。”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子路的音乐水平不是很好,但是这也不是他的错,可能的子路的悟性不是很大。但是这样造成的结果却是门人嘲笑子路,这对于一个刚入门的学生来说,对他的自尊会造成影响,可能会对他的学习造成一种压力,懈怠不前。但是孔子出来打圆场了,说子路达到了入堂的境界。至于这句话是为了子路的面子还是真的,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是孔子指的是子路的“道”“入堂”了,比起刚入门的子路,现在的子路已经有了一定的修养。这对于子路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麻袍,与穿着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不觉得羞耻的,那肯定是子路,不嫉妒,不贪求,这样不好吗?”子路听了以后就常常一直念着这句话,孔子说:“这当然好呀,但是仅此而已吗?”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孔子看到了子路已显现的优点,子路听到后就常常念。这当然好啊,子路在入孔门后终于有了自己“独特的好地方”,证明了子路求学问道的“成就”,但是子路知道了之后就一直念,可能包括两方面:1.他注重自己的优点(这也不容易);2.子路的个性所造成,有一点骄傲。在我看来,子路作为一个经常被老师批评的人,听到老师的表扬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是很正常的。这也说明了子路不追求物质,追求精神上的富贵。但是也不能让子路特别骄傲了,孔子就削了削他的锐气,同时也说他可以做得更好,不止这一些。
孔子说:“如果我的梦想实现不了,推行不下去,那我就乘着木筏到海上去隐居,跟随我的一定是子路。”子路听到后特别高兴。孔子说:“子路只不过是勇胜过我,其他的就没有了。”这段话比较不好理解,我们一步一步来。孔子的梦想是什么?就是推行仁政、恢复礼乐制度,如果这些事情做不成,那么就是孔子思想的危机。子路追随孔子,并不代表他了解孔子的大道,这个时候他所需要的是勇气。可能子路身上有“忠”的优点,时刻忠于自己的老师,但是至于你能不能明白思想,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孔子后来周游列国,碰到了某种困难,在陈国与蔡国之间绝粮了,随从的弟子都病了,不能兴。子路变得特别生气,见到孔子就说:“君子难道还有穷途未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的时候还有自己坚守的道、仁,小人如果重的话就会胡作非为。”子路个性直率,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不。子路说君子还有穷的时候,可能在子路认为好人必须有好报,而且君子就是内在外在都特别好的人,按道理说,这种人应该会有好报(但是这时不一样了)。这个时候不仅子路问这样的问题(他对孔子的大道产生了怀疑),孔门所有人都问,孔门的信仰出现了危机,很有可能会消失,但是孔子凭借言语扭转了局势。子路这样想也不是他的错,因为他要有一种很快可以见效的办法,求效率、作用,而这些思想是很难在短时间内传播到民众当中去的,所以子路对此怀疑。
这则主要讲的就是子路的志向。孔子说:“如果你们有朝一日能够被人赏识,那么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呢?”子路直率,第一个说:“如果让我来管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在大国之间,发兵来打我们,而且还加上的闹饥荒,如果让我来这里的话,不过三年,就可以使其有勇,让四方知道。”孔子笑了笑。孔子为什么笑呢?子路的志向不是很好吗?首先孔子的志向是要推行仁政,恢复礼乐制度,而子路所说的与大道的中心差的还远,子路追求的是更有效更快的方法,但是没有仁怎么能可以?子路没有真正的理解儒家大道,所以孔子笑了笑。
子路在求学问道的过程中涨了不少见识,渐渐的从你的野人变成了一个有修养的儒子,但是他还是不改本性。他与孔子的对话中碰出了很多火花,孔子对子路有批评有表扬,但是子路从入孔门开始到死一直在追随孔子,不忘初心。子路的努力,我们是可以看到的,的确对他有所提升。但是有些时候子路对大道不是很了解,对大道很冲突,就会造成有人对他看不起,但是孔子还是在一直细心的教他。由于子路独特的性格,所以说教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他也在不断地提升。
学习了,就得学以致用,那么子路在从仕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呢,请看下集-此路是一个好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