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后,我给父亲的手机上转了600元,备注上:祝妈妈母亲节快乐!然后给妈妈打电话,妈妈一接通电话就说:芳,一早打电话有啥事?(听着声音像是在外面忙着)
我:妈,今天母亲节,一早给你打电话祝你母亲节快乐。
妈妈开心地说:哦,今天母亲节啦,谁哪记得呢。我现在去上街的路上,到桥上啦 。
我:哦,你这一早都上街啦?
妈妈:天天上街呢,现在去买点鸡蛋。
我:行啊,我刚刚给我伯手机上转了600元钱给你,今天母亲节,我没在你身边,你看需要啥,喜欢啥,想买啥,记得买回来。
妈妈笑着指责:唉呀,你给我转600块钱干啥,我又不缺钱花。
旁边跟妈妈一起上街的奶奶说:转600太少了,多转点……
其实我也听到了,妈妈咯咯的笑起来,问我:听到你花奶怎么说了吗?
我笑笑说:那你俩去上街吧,中午我再给你打电话。对于身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我们要懂她话里的意思。
挂完电话,我给父亲的手机上发过去信息:伯,早上好!刚才跟我妈打电话了,她去上街的路上,今天母亲节,我发个红包给她,代表女儿的小小心意[爱心]这么多年我妈也很辛苦,希望你和她以后都健康快乐[玫瑰]
父亲回复信息说:一个问候就可以了,心情到就行,自已的亲儿女,花钱没必要……一看到花钱二字,我就莫名的伤感:我从小到大就是在这样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村家庭长大,过好平淡的生活就是幸福,父母也从来没有想着要有点生活的仪式感,没想着表达爱也不会接受爱。从小看着左邻右舍的儿子、儿媳甚至女儿会跟父母争吵、打骂,看着别的家庭上演出的故事,对比着自己的家庭——奶奶虽然中风了半身不遂,但父母从来不吵不闹,每天做好饭先装好一碗让我给奶奶端去。这让我觉得孝顺老人就是不给她找气受、不跟她吵闹,给她吃给她喝就行了。
第一次听闻母亲节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下午跟妈妈在田地干活,邻地的大娘到田地的时间比较晚,妈妈跟她打招呼说今儿咋这么晚来?大娘说大女儿(当时大妈的大女儿在南方打工)打电话回来,说今天是母亲节,接了半天电话。妈妈说咱农村人都不知道啥时候是母亲节,也没空过这么多节日,当时我就在妈妈身边,也没有跟妈妈说一句妈妈祝你母亲节快乐。我就是一个这么不会用嘴表达只想着帮妈妈多干点活多分担点家务就是对她最大的爱对她最大的汇报。第二年的母亲节,大伙又一起在田里干活,这次大娘的女儿没打电话,大伯喜欢带着个声音机,一边在田地干活一边听新闻。等他歇息的时候跑过来跟大家说,今天是母亲节呀,听声音机上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就是母亲节。大伙都说谁知道呀,我们天天干活哪知道几月几日星期几,这都是城里人才过的节日,就这样我也就误认为很多节日农村人不过,城里人才过。
再后来出门上学,出来工作了,就再也没有遇上母亲节能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农村人也慢慢知道了传统节日外的其他节日,每次节日我会给妈妈打电话,祝福她节日快乐。刚开始几年妈妈说农村人都不讲究,后来打电话多了妈妈就接受了,妈妈一天天变老,但思想没有老去,她不再说农村人不过这节日啦 。可是我却未能陪伴在她身边跟她一起过个母亲节。
毕业后便漂泊在外,对父母有很大的亏歉。所以平时父母用的我都及时买好寄回去了,逢年过节的有时候寄礼品,有时候寄衣服。这两年随着父母年纪的增大,一再要求不要寄衣服礼品了,八十年代的一件衣服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所以寄得多了又从来不扔,妈妈说衣服堆成山了,不能再寄了,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也是寄的衣服合了我的眼光但合不上父母的眼光,所以这两年,春节的衣服就等我回去了带着他们买,平时的衣服妈妈就自己买。思来想去就给妈妈点零花钱,让她自己买认为有用的值得的东西就行。
有句话说,所有的节日都是为了让大家不要忘记爱与被爱,有爱也要大声说出来。我在想二十多年前的妈妈,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用行动爱着家庭、爱着老人和孩子,从不表达,所以就没想着过个节,没想着自己也需要爱。现在的妈妈,年纪大了,儿女常年不在身边,不缺物质,缺的是爱的流动和陪伴,所以妈妈现在很开心过春节的时候,多干点活,多做几餐饭都开心的不行。家庭教育中说到现在已由物质匮乏时代进入精神匮乏时代,家长要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老人又何偿不是如此呢?
成功日记:
1、中午在家又做了肉包子,跟妈妈视频的时候跟分享了肉包馅的做法,妈妈夸我包的包子造型好看;
2、给妈妈、婆婆、姨妈都送去节日的祝福;
3、收到大宝在学校发来的节日祝福,感到孩子长大了,除了节日祝福还有一张贺卡和留言;
4、收到彤宝的节日祝福——水果拼盘;
5、今天从午餐到晚餐都跟先生明确说明了一下我需要他帮忙做的事,先生一直陪着我做饭,晚上听文聪老师课的时候才知道这样直接具体表达法对男人来说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