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仔细看了三遍,早餐时看了一遍,刚刚又认真看了两遍。我看三遍,不是因为这篇文章写的好,而是认为这篇短文的论点、论证、论据都颇不妥当。
现在信息发达,关于教育的文章比比皆是,说什么的都有,我本人和孩子都很喜欢凯叔讲故事,也购买过凯叔的产品,出于一种责任感,我觉得有必要探讨一下这篇短文,大家互相交流。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论点,孩子受到欺负选择“打回去”,依据的是哪部经典?有哪些事实案例可以证明如此教育出的孩子是品学兼优的?这很重要,如果没有清晰充分的论证、论据,不能有力的证明该论点的正确性,请不要下结论,可能会误人子弟。
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都强调「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个人的品德很重要,选择“打回去”后,是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良好性格?
其次再来看看论证,文中有两处“引经据典”,一处是借用心理学家李雪的话,该段话中只是简单描述了一下孩子的童年百态,本身并不能作为论证来支撑论点,童年百态是一种现象,而现象中有好有坏。第二处是《接纳孩子》一书的某段话,这段话就更没提起“打回去”这一论点,拿这样不沾边的引用生硬地插入文章,是什么意思呢?文章中还提到了“马太效应”,作者有没有做过调查,如果没有调查,凭自己想当然就认为在受到欺负时,如果不打回去,就会越来越弱?这又是凭什么来下的结论?如果我们读过一些历史,就会发现历史中很多名垂千古的人都是善于“隐忍”,中国古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文章中还提到“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智慧和宽容”,要“相信孩子,拥有反击的智慧”。诸如这样的种种论点又是从何得来?如果你仔细在生活中观察,这样的论点,一定会咽进肚子,绝不吐出来。就说我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多数家长都是教唆孩子去争去夺,所谓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尊严是这样去维护的吗,怕是尊严没维护到,人倒是变成了一个自私讨人嫌的小人。就在当今这样的大环境下,还要提出这种思想,难道不是“助纣为虐”吗?!
至于论据,这篇短短的834字的文章中更是没有,确实是“空口无凭”啊。
关于这篇教育孩子的文章,鄙人认为一定要拿经得过时间和空间考验的经典作为论证来支撑,而且经典摘选要完整,另外要大量的事实论据摆出给大家看到。不然这样的文章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还是不要发表为好。
谢谢凯叔这个讲故事平台,凯叔的故事讲的很优秀,势必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我也衷心的希望能衍生出一些有真知灼见的文章,大家一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