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起床是件困难的事情。
儿子七点五十需要到校,在这之前,为娘的需要做好一切后勤准备工作。
每天闹铃定到六点钟,智能跳过节假工作日。
第一遍表铃响起的时候,我会按个“十分钟之后再响”。
就这样重复三次,直到六点半,才不得不揉揉惺忪的睡眼,抓起衣服,套在身上,去卫生间洗漱。
洗漱完毕,去厨房拿好碗碟,盛好稀饭(头天晚上预约好,早晨直接吃的那种),煎上两个鸡蛋,外加几块面包。
早餐准备好了,开始喊儿子起床穿衣服。
儿子每天虽说要为娘的喊他才能起来,倒也很有自觉性。
只要你喊,他总会说“我伸个懒就起来了”。
也真是难为他了,相比别的赖床不起的小朋友,他还是比较有责任心的。
儿子起来磨磨蹭蹭开始洗脸刷牙,我害怕他弄得太慢,顺手帮他把床上的被子叠好。
等到他吃完饭,穿好衣服,准备出门,已经是七点半还多了。
我俩一起乘坐电梯下楼,骑上我的电瓶车,载着他往学校骑去。
学校的路程倒也不是很远,正常速度,大概十分钟左右能够到达。
儿子到了学校大概七点四十几分左右,七点五十分之后来的小朋友会被老师罚站批评的。
送完儿子上学,我顺道再往前走一截,过个红绿灯路口,再左转就到了上班的地方。
每天八点半上班,我总是在八点之前就会到达。
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着。
感觉生活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
按理说这样平平淡淡的日子不是很好嘛?
人总是会在平淡之外生出太多想象。
常常对烦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感觉已经很久没有平心静气地与自己的心灵来一场对话了;
感到自己的生活离幸福越来越远;
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前几天,既是发小,又是表妹的apple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加入一个她们组织的读书会。
她说她们几个朋友最近打算共读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是反复读都觉得很有帮助的一本书。
想到我之前说比较喜欢写一些文章,觉得这种读书会对我写文章挺有帮助的,所以想要邀请我一起共读。
形式就是每天2-3min的语音打卡,每周约一个小时线上讨论的时间,大家带着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沟通交流。
刚好,我在一年前就买了这套书;配套的另外一本书是《幸福的勇气》。
之前也是在抖音直播间里看到北大才女刘媛媛强烈推荐,才下定决心买的。
两本书大概看了一遍,感觉很多道理都懂,只是不知道怎么跟生活去融会贯通。
刚好表妹找到我,自然是很乐意加入读书会的。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心理书。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既适合作为大众的自助手册,也可以作为专业人员的临床指南。
作为一般读者,它可以是你接触心理自助的第一本书。
你可以不需要任何准备知识就可以从容地打开这本《被讨厌的勇气》,甚至不需要知道阿德勒是谁、他跟弗洛伊德有什么关系。
这段文字是摘录于《被讨厌的勇气》推荐序一。
以前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少在意推荐序里面的东西,这次和大家共读此书,有了很多以前没有的认知。
生活给我们的束缚,第一个来自于过去。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原生家庭带给每个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阿德勒的人生故事很励志。
他小时候个子小、驼背,学习成绩也不好,矮穷丑占了两样。
长辈经常拿他跟高富帅哥哥相比,这让他自惭形秽。
再加上他三岁时弟弟去世,自己两次被车撞,五岁时得肺炎差点死去,人生也是颇多坎坷。
好在他最终找到了独特的人生意义,并成为了一名心理学的大家。
可以说,他本人就是战胜自卑、逆袭成功的人生典范。
看来原生家庭带给人的伤害并不是致命的,最重要的是你在心里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
同事曾经跟我聊天的时候,说起小时候家里穷,爸妈经常外出干活,把她一人扔在家里。
晚上一个人睡觉,家里很黑,害怕有鬼,就用被子蒙着头。
经常吓到半夜睡不着觉,直到天都快亮了,才沉沉地睡去。
同事说,这件事情给她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然而,现在的她看起来一点都不内向,每天像个小太阳一般,照到哪里,哪里暖。
积极地看待过去,反而能在成功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生活给我们的第二个束缚来自于人际关系。
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
有一位来访者,是位要强的40岁职业女性,近几年来一直身处焦虑和抑郁状态,并伴有很严重的失眠,还存有很强烈的强迫症状:
从28岁开始,她就有严重的洁癖。
她的日常症状:
一是开始怀疑自己的丈夫可能有外遇,总是要去翻查丈夫的信息;
二是对孩子会有控制不住的怒火,总想掌控孩子的一切;
此外,对以往的闺蜜也甚少邀约。
因她碍于自己一直以来的“大姐大”身份,无法去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觉,怕被别人耻笑。
她感觉自己很孤独。
在生活中,她是一个对所有人都非常好的人,甚至能够把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打理得有板有眼、井井有条。
她是个“好人”,有强烈的同情心,但也有“好人没好报”的抱怨。
她会抱怨被人欺骗、被朋友利用,其至在遭遇到情感背叛的时候,萌发了轻生的念头。
当讨论到自我价值的问题,她说:“我感觉自己一直不如别人,我怕自己对别人没用。”
去看看她的人际关系,似乎总是有着某种纵向的规律:我要高于你,或者你高于我。
没有一种关系体验是“我不出众,但很平等”的合作式关系。
所以,她感觉孤独。
在关系中一旦失去优越体验,她就会有“我没有价值”的感觉,就会有担心关系瞬间崩塌的恐惧产生。
或许,如果这位女士能够在更早的时候阅读到《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便可以终结她用“牺牲自己,讨好他人”获得价值感的病态模式。
而从自身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感,阻断“自卑情结”,体会到“共同体感觉”,从良好的关系中发现自己的存在。
生活给我们的第三个束缚,来自于未来。
很多人目标远大,觉得只有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人生才真的开始
现在的生活还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
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
但现在却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
正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所说的,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己经不喜欢现在了。
阿德勒的哲学同样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曾经有段时间,正念冥想的课程在网上卖的火热。
“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
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陈果曾经说过,什么是未来?永远不会到来的才叫未来。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太多的观点放到未来,好像你的今天都是在为未来牺牲。
你的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做打算,都在为未来做准备,都在为未来做计划。
所以你的今天一直都是被忽略的,然后你的关注点永远都放在那个未来。
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是当下,然后未来就是由每一个当下延续出来的那一个时光。
以上是我最近参加读书会,收获的一些知识与感悟。
大家在闲暇的时光里,也可以捧起书来读一读。
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
也许阅读过程中你会被作者的“犀利”颠覆三观,心生不爽。
但不爽过后,抬头看窗外,满目清凉,世界会美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