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阶段就如庖丁所说的一样,需要经历数年的历练。第一阶段是“族庖”遇到问题一刀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我第一年教书的时候,遇到一个叫做石晓辉的调皮捣蛋的学生。他喜欢跟人打架,每次我都是一顿批评,然后不由分说地领着他去道歉。好几次这个孩子张开嘴想要辩驳都被我呵斥。直到第二年他的老师告诉我,这个孩子正直、坦率,与人相处时虽难免争吵,但也不全是他的错。只要多给他一点耐心,针对他的问题提出解决地办法,他也能有所改变。
第二阶段是“良庖”,能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是那些方法只停留在问题层面,并没有深入到学生个体层面。教书第二年时,我从石晓辉身上吸取了教训,每当班上出现问题时,我都积极游走于学生之间,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委,衡量个中对错,在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解决办法。我努力做到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也确实收获了一些学生的好评。但是多年下来,我早已疲惫不堪。渐渐的,我不满足于当一个“良庖”,后来的几年我一直朝着“庖丁”的方向成长,寻找轻松的教学之道。像庖丁一样能透过牛的筋骨看清牛的本质,能在错综复杂的问题中找到根源所在,不费吹灰之力地解决问题。当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后,我慢慢了解到只要我能深入到学生内心,去感受一颗颗心灵的不同,我一定能从中发现规律,找到与孩子和平相处的方法。在不断的学习中,我尝试着以庖丁的智慧去与孩子们相处。在我眼中,他们不再是一群13岁的孩子,而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迥异的性格特点。面对这样一群丰富鲜活的生命,我要求自己去观察,去了解,去厘清每一颗心灵的脉络,梳理每一条生命的纹路,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