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四年前柏林的冬天,当时我腹部的肿块(Abszess)时常作痛,尤其影响了步行和睡眠。
周日我去药店买了碘伏和棉,自行消毒之后也没有任何好转,忍耐了两周,无奈病情却逐渐加重,最后我只得去医院急诊部报到,体验了孤独程度表格的最高级:一个人(在国外)去做手术。
1
就诊与手术
带着医保卡到达急诊前台,并按照要求填完个人信息表格之后,我就开始了等待。之前听闻有同学食物过敏,却被急诊判定为非紧急情况而不予医治,使得我在等待期间也十分忐忑。
大约半小时以后,排到了我。非常幸运,医生有效率地给我约了第二天一早动手术。
第二天我又填写了一份过敏史的表格。因为医学词汇有限,一边查词,一边填表,两页的表格就填了十五分钟。
之后一位实习医生小姐姐给我抽了血,扎了三次以后,终于成功了。小姐姐还陪着我完成了心电图等一系列的检查。和国内不同,不需等待甚至预约,即刻就可以检查。
手术之前还发生了一件大乌龙。医生按惯例询问我病史、过敏史,然而最后一个问题我只听清了“早餐”这个词,就回答早餐吃了些什么。医生特别惊讶地问,昨天那个医生没有嘱咐我空腹来手术吗。我确定地回答“没有”。
现在回忆起来,极可能是因为当时不懂nüchtern(德语,空腹)这个单词,所以没有接收到第一天医生的完整信息。
乌龙的结局就是我在医院禁食6小时,才能手术。
手术的流程就一句话:推进手术室——挂上麻药——昏迷不醒——醒来,手术结束。
2
术后恢复
算上手术那天,我一共在医院住了三天,接着医生把我转到了附近的诊所,由那里的医生负责替我吸脓和换绷带。
德国的医生虽然不常开消炎药,止痛药却是开的很爽快。然而止痛药的药性对于我的亚洲体质太猛烈,导致了脖颈发红。另外为了开伙,我也时常一个人提着两大袋食物,走在圣诞假期空无人烟的街道,术后一周仍可以感觉到腹部伤口撕裂。
回顾这段经历,还是有许多很幸运的地方:医院距离宿舍很近;有德国保险,住院加手术仅用30欧(同期有同学在美国交换生病,因为没有医保,花费惊人);恰逢圣诞假期,不用顶着伤病去考试,只是缺了放假前的几天的课,假期可以好好休养;多亏了全麻和止痛药,没有太多痛感……
总的来说,这是一场来的莫名其妙的病痛,这几年也完全恢复了。
虽然经历了孤独的最高境界,但是我那时的状态更算是孤单并非孤独,亲爱的学姐们在圣诞旅行之前还给我送了一餐饭,至今非常感动。
3
不成熟的小感想
1、中德/中外医疗体系不同。
德国医疗体系分为普通门诊、急诊、急救并且医院不能买药。西方世界大体都是这样的体系。
德国医保制度非常值得称赞,生病无须担心费用,并且由于人口基数,医疗体验总体优于国内。这一点上,我们的医保制度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中德/中外治疗方法、休养观念的不同。
脓肿在国内是微不足道的病情,在德国治疗却需要全麻。一项研究也指出,德国医生中存在“过度手术”的现象。(详见Bertelsmann Stiftung: Warum in Deutschland zu viel operiert wird)个人认为,德国的治疗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体质不同的亚洲人。
至于休养方式,术后清淡饮食、注意休息这个观念在德国似乎并不存在,护士甚至劝我不要放弃术后两天原定的荷比卢圣诞游,可以带着绷带,自己在旅游时处理伤口。
写在最后
生病是脆弱的时候,也是自我成长的契机。相信每个留学生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这使我们更加独立坚强、感恩生活。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囡囡叨叨”,阅读更多关于留学、文化、成长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