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今天大年初一,我们这里天气晴好,不是特别冷。感觉和别的小长假没啥区别。我自己从小对年的态度就是——俺欢喜放假,但不喜欢年的有些形式。
一不喜欢放鞭炮,持续的鞭炮齐鸣和硝烟还有满地的纸屑都是让我不喜欢的直接因素。小时候被不懂事的熊孩子拿点燃的小鞭炮往身上扔,有时因此把新衣裳烫个洞让心情受到惊吓和不愉快是间接因素。
二不喜欢跟赶集似的连轴吃喝。
三烦没完没了来回说车轱辘吉祥话、祝福话。嘛呢?
但我不敢公开表达,最多就是消极对待。但过年的仪式还是要有的,所以看老爷子写个春联帮老爷子贴个春联,事前也采买了水仙等,这些我还是愿意的。
R
非去令所有人满意结果都不满意。春节的过法换个方式打开来之不易结果很好,值得珍惜。
I
观念深入人心,爸妈的多年习惯想要“与时俱进”只能是渐进式的,而且付出的代价就是有那么好多年被“镇压”过。
第一阶段。比如全家一起出门旅游吧。妈妈很积极响应,爸爸跳起来了,眼一瞪,像无产阶级批判资产阶级那样声色俱厉的说“过年不在自己家里过,那还叫什么过年”。我们问他现在都不串门拜年了,在家也就是看看电视,平时我们工作忙,也没时间带你们出门,正好接这个时间嘛……在妈妈的鼎力支持下我们提前买好了票订好了酒店(春节出行不提前定不光增加成本,关键是还不一定订的上),然后倔强的爸爸知道后大发脾气,态度坚决,他不去妈妈不放心他一人在家,流泪生气,但还是劝我们以退票退订收场,因为那时我们自己也不能接受老人在家而我们不在家过春节。
第二阶段。我可以等,但孩子渐渐长大,不能等,所以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外孙子又是老爷子的心头肉,渐渐接受外孙春节出游,在是陪伴老的还是小的这里,毫无悬念我选择了小的,因为那时小的还远没有到能让我放心让他单飞的程度。
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这个阶段,叫尊重差异。用我和老爷子的话说春节的过法有很多种可以换一个打开的方式。今天我陪孩子看了他念叨了很久的捉妖记2,他也陪我看了我想看的唐人街探案2。(关于为什么不是全家一起看,那又是另一个故事)
我能理解她们那一代人,炸鱼炸丸子蒸丸子非要做条不一定吃的鱼什么的但我不一定非要按她们的来做。
D
今天把数栆的整理出来。就是平时没事儿练大声一口气数和轻声一口气数的内容。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前面一树枣。拿着竿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九个枣,十个枣;
十个枣,九个枣,八个枣,七个枣,六个枣,五个枣,四个枣,三个枣,两个枣,一个枣。
这是一个绕口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
整理了新的绕口令内容,关于【声母】的
b-p:《补皮褥子》补破皮褥子不如不补破皮褥子
《葡萄皮儿》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