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12月22日 阴
01.
我与花粥结缘算是比较晚的。
比起很多从豆瓣就开始追着她的死忠粉来说,我这点喜欢可能来的有些迟。
说实话,我对民谣不是特别执着,对歌曲的需求还停留在很大众的情歌上。
最喜欢的歌手是陈奕迅和林俊杰,最喜欢的词作家是林夕。
可能是有段时间总是单曲循环陈鸿宇的《理想三旬》,网易云就给我推荐了很多民谣,我第一次关注到这个“女流氓”的歌,仅仅是因为歌名很有趣。
比如我听她的第一首歌《一腔诗意喂了狗》,光看歌名就觉得画面感十足,荒诞俏皮却好像有那么一丝哲理。
世间太多伤心愁我身后三只狗
大的叫孤勇,小的叫词穷
不大不小的最没用,名字叫踟蹰
“咦,这旋律很不一样。”
当时的感觉就是,这种唱也不是唱,说也不像说的曲调很有趣。
我对歌曲的判断标准很简单,就是好听和不好听。至于技巧,风格,什么布鲁斯蓝调灵魂,都不是我能欣赏的范畴了。
在这里,我很想实名diss一下歌手这个节目,里面改编的歌实在是听不懂,真的是难听,就是把本来很好听的一首歌,硬要加一些技巧,给弄的很难听(可能是复杂吧,反正听不太懂)。
02.
那花粥一开口,就给我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我听最多的情歌一点都不一样,没有很多的情感注入,但那种节奏那种欢快是不能掩盖的色彩。
再看歌词,比喻也用的很好玩,人生在世很多东西明明没什么用,但却丢也丢不掉,甩也甩不走,就像你家里无时无刻不跟着你的小狗一样。
说道理很容易就落入俗套,花粥偏巧找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是一种对生活的洞察和热爱才能写出这样直白且深刻的道理。
如果是从一个歌唱的角度来说,花粥算不上特别出色,但我们知道,一个人能够被大众所喜爱,必然身上存在一种吸引听众的特质。
我想花粥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种女性身体里散发出的自由和不羁,洒脱和狂放,玩世不恭和茕茕孑立。
知名音乐制作人杨海崧曾这样评价花粥:有人教她怎么去唱歌、写词、弹吉他,与很多民谣音乐人相比,花粥的歌会被评为“最不像歌的歌”,甚至有人认为她的歌仅仅是因为运气才被众人熟知的,但是,虽然没有娴熟的技巧和华丽的歌词,花粥的歌打动听众的是她对周围世界真实的感受,她音乐中最好的一点恰恰是它的业余性。
嗯,这个音乐制作人很厉害,想法几乎和我一样了(为了花粥,原谅我的不要脸)。
想用中国好声音里评委点评徐暐翔的一句话来说花粥,她是一个愿意认真唱歌的歌手,而在这个年代,愿意认真唱歌的歌手真的不多。
他们要么靠着天赋,要么靠着长相,还有的全拼运气。
而像花粥这样认真唱歌,认真写歌,还能认真感动听众的歌手,不多。
03.
有人说花粥变了,我承认,是有一些变化。
最喜欢她早年间的《二十岁的某一天》,这首不到两分半就结束的歌,可以说是她早期风格的代表。
几乎没什么复杂的旋律,唱功似乎也有很多人质疑,但我们听的就是那个味,味道对了,就美了。
后来慢慢的,当独立音乐人走上更商业化体系化的道路上,就不可避免的有了一些变化,花粥似乎也没能例外。
当然仅仅性音乐角度来说,她的这种转变是好的。
歌曲变得更加精致,欣赏性提高了很多,可那种最独特的感觉,像是找不回来了。
可后来我发现,我喜欢的更多的是花粥这个人。
人生可以有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花粥,都应该是我喜欢的那一个,而不可能是别人。
况且,如果花粥一成不变,那未必会有现在这样一起前行的陪同感,于此,至少这一段青春没什么遗憾好说了。
04.
无论喜欢哪一个歌手,想要长久的喜爱,就必然有你认为的最特殊性和最不可替代性。
与我而言,花粥也是一般的特殊,她的歌,似乎只有她自己能唱,再换一个人来,可能技巧有了,情感有了,总之会有一切一首好歌该有的东西,但就是没了那种味道。
那种味道,叫花粥。是粥里没有花,只有老干妈的花粥,无可替代。
对一个人了解越深,往往是两种结果,要么发现了让你很厌恶的东西,觉得无法忍耐就甩手走掉,要么就发现深藏的美和有趣的灵魂,越了解越被吸引。
她转专业,再辍学,大胆的不像是个女孩子。
她说:“唱歌是一种自己抒发情感的方式,而之前所谓的那张大学毕业证书的纸也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花粥身上,看不到很多民谣歌手相似的困顿,反而到处都透露着自由和不羁。
毫无疑问,花粥是那个有趣的灵魂。她就像那个游走在世间的行吟诗人,走到哪里,就引着一群人去追逐。
人们在追逐花粥,其实也是在追逐自由。
最近关注着网易云的歌友们,应该都有听过《盗将行》这首歌,是花粥和民谣老司机马雨阳合作的歌曲,还占据热榜第一很长一段时间。
大概在这首歌刚发布的时候我就第一时间听了,其实当时还蛮感叹的,花粥不是那个花粥了,但花粥还是那个花粥啊。
今年,花粥25岁了,很开心的是我们关于青春的回忆里,又多了一个值得惦念的人,至于这个人还能陪我们走多久,这不是喜欢花粥的人会去考虑的。
因为,没有什么比当下的行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