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区块链的一夜爆红和愈炒愈热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欧洲十八世纪前后的三大金融泡沫:荷兰郁金香泡沫、法国密西西比公司泡沫以及英国的南海公司泡沫。甚至有人预测:区块链是继日债、美股和中国房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泡沫。由于泡沫破灭时造成的巨大杀伤力,各界都试图探寻泡沫形成的规律以达到监测、预警和调控的目的。然而,迄今为止仍未构建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模型。我们不妨以史为鉴,先回顾极具影响力的欧洲三大金融泡沫。
荷兰郁金香泡沫
17世纪初期,由于郁金香被引种到荷兰的时间较短,再加上舆论的大肆吹捧,拥有郁金香便成为有钱人的标志与殊荣。一时间,荷兰甚至整个欧洲开始掀起抢购郁金香的狂潮,导致郁金香供不应求,价格一路飙升。“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买卖郁金香在这场狂热中渐渐走向了投机歧途,一株稀有变种郁金香的价格甚至被炒到可以购买一栋别墅。终于,这场“闹剧”在郁金香被大量引进中走向完结。由于郁金香不再稀有,一瞬间,价格断崖式下跌,政府也无力回天。历经了这场经济创伤,荷兰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从此一去不复回。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法国密西西比公司泡沫
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又出现了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18世纪初,逃亡到法国的苏格兰人约翰·劳凭借自己在逃亡期间对各国金融、银行和保险业的观察,向债台高筑的法国政府提出建立印发纸币的银行以解决金属货币不足导致的资金融通问题。法国政府采纳并实施了这一方案,经济一度回暖,贸易逐渐发达,人们对约翰·劳的信任也日益增强,以至于对他提的任何决议都坚信不疑。这为他后来实施的“密西西比计划”开辟了肥沃的疆土。1719年前后,法国政府批准约翰·劳的“西方公司”获得密西西比饥饿、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流域的专利开发权,以及经营东印度、中国和南海的专利经营权。为此,西方公司发行了大量股票。由于法国人对约翰·劳的极高信任度,包括王亲贵胄在内的投资者各显神通抢购股票。然而在股票投资这场“博傻游戏”中,总有没那么傻的人看出股票不可能无止境上升,钞票不可能无限量发行。因此这些聪明人士开始秘密将纸币和股票兑成外币或金银运至国外。渐渐地,法国国会注意到金银珠宝的严重流失,为提升人们对纸币的信心,政府一边将金属硬币贬值,一边限制硬币的持有数额。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饮鸩止渴的做法无疑使“密西西比”加速走向灭亡,由贪婪构筑的海市蜃楼终于坍塌。
南海公司泡沫
同样发生在18世纪初,英国政府为分担因战争而欠下的债务成立南海公司,推出以股票换取国债的计划。南海公司通过大肆鼓吹业务前景使得全民趋之若鹜,陷入疯狂炒股的状态。一些唯利是图的“泡沫公司”也趁机浑水摸鱼,企图在这股狂潮中分一杯羹。终于在1720年,英国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出台了《泡沫法案》。至此,许多未取得皇家特许经营权的泡沫公司被解散,国内外投资人纷纷开始抛售股票,南海公司的股票也难逃一劫。股票急速下跌,“南海泡沫”彻底破灭。在这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投机闹剧中,一夜暴富的只是少数,更多的人还是损失惨重、血本无归。就连牛顿也在这场泡沫中折戟沉沙,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
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在当下区块链发展如日中天之时,渐渐出现“区块链泡沫”的言论,还有一部分忠诚的区块链拥护者认为,“区块链不是泡沫,数字货币才是”。这两种观点其实对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理解存在误区。区块链就是一门技术,技术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怎么可能变成泡沫;数字货币是区块链得以广泛应用的奖励,可以说,没有数字货币的支撑,区块链技术很难走得更加长远。真正会变成泡沫的是一些以区块链为噱头发行的“空气币”。由于现在发币成本非常低,只要购买白皮书就可以,因此数字货币市场更加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为了避免让历史重演,只有保住本金,才有可能在任何时候东山再起,把握住这个时代层出不穷的机会;也唯有摒弃投机倒把之心,脚踏实地研究区块链技术,才能更好地迈向无限光明的区块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