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幸参加了一次豆瓣fm的产品分享,有几点感触记录如下:
先介绍下背景:我是豆瓣fm的老用户(在线听歌38000+首),当初喜欢这个产品的原因有三:一为“懂我”,简单调教后给出的推荐相当准确且有惊喜;二为易用,红心喜欢、删除不再播放(连重听都没有);三乃简洁,设计简约清新完全无负担。
而这次的契机,是因为豆瓣fm刚刚上线了5.0版,所以公司邀约了豆瓣pm来做一次分享。主要介绍了5.0的新功能,以及背后的开发思路。
关于算法的思考
初代豆瓣fm最打动用户的就是音乐推荐算法了,如前文所述,我就是它的忠实拥趸之一。豆瓣fm的算法无疑是我心里最早和最好的案例,新版本仍然少不了这一大特色,在豆瓣pm的介绍中,也是非常骄傲的用“懂我”二字形容了该算法的妙处。
近两年,由于在内容产品(视听读)方面的诸多应用,以及增长黑客概念的流行,算法才被更多人所关注。如果单以推荐精准度来看,豆瓣fm、今日头条、抖音……都做得很好。而这类产品的共性是:尤其适用于“放空”,喜欢的音乐、内容(文字或视频)被不断计算出来,你一直在“bingo”。
可是音乐和其他内容的区别在于,音乐可以作为其他事的背景,如开车、创意、聊天,只需占用一部分听觉;其他内容就需要占用眼睛、耳朵、大脑一起去理解和接收信息。想象一下:你欲罢不能的连续看了20个很有意思的八卦新闻,或连刷50个好玩的视频……你很爽,但是不是也很累,而且很空虚。
这时你还喜爱这个产品吗?你想脱离它吗?
豆瓣fm一直就是那个安静的刚刚好的朋友,让你愉悦又不过分打扰,这可能是音乐产品利用算法的先天优势。
音乐地图是好主意吗?
接着回忆,我曾经每天都离不开豆瓣fm,但后来渐渐的不听了,不是不喜欢豆瓣了,是因为发现了锵锵三人行、晓说等有意思的音频节目。于是“被迫”下载了蜻蜓、荔枝、凤凰等APP,渐渐的与音乐绝缘。直到最近听说了豆瓣fm5.0上线的宣传,才惊觉好久没有听过歌了。赶紧下载了一个5.0体验,发现了新的“音乐地图”功能。
这地图最初让我联想到了冰与火之歌里的七国地图,地图上的星点是各类音乐人的名字。地图上亮色的部分应该就是我喜欢的音乐类型。为了这个地图,产品在交互方面也做了很大的改动,底层的地图和上层的流动卡片层分别承担着“定位”和“歌曲推荐”的作用。
据其产品经理介绍,豆瓣FM5.0的音乐地图开发历时一年(好奢侈),是希望“让用户能够了解自己的音乐品味”,以及“能去认知和探索更多的音乐流派”。
在我看来,豆瓣还是坚定不移的在走“文艺理想”这条路。
对,我的意思是,这个地图真的很新颖,可是并没有让人更想bingo的地方。比如说,其实每个人可见的地图和歌手名都是一样的,只有地图上的明暗关系会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听过的音乐不一样),这能让我去探索不同的音乐流派吗?好像不能;另外,作为一个听过38000+首音乐的老用户,我的音乐地图也并不能直接分享给好友,这种“寂寞”的感觉谁懂?而产品经理的解释是:这个功能的优先级不高。
也许这只是一个1.0版的地图,后续还有很多优化的点要做。不过这条路在我看来是费力不讨好的,因为:
宏观上讲:教化听众了解和接受更多音乐流派,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且这是很多其他产品的强项,比如手握版权的apple music;微观上讲:需要放空的、对音乐没有过高追求的听众,对TA们来说,与他人的连接和情感上的共鸣比对流派的了解更是刚需,毕竟音乐就是这么感性的东西,人也是随时有着喜怒哀乐的存在。
遗憾。
不是办法的办法
这次改版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接入了apple music。对于开通apple music的用户,APP内推荐的所有音乐都可听,相关音乐也会有apple music的标识。关于版权的问题我个人不是很了解。不过可以理解,为了让曲库更完整,又尊重音乐家的版权,“出此下策”引入竞争对手的曲库。
我提问pm说,这么做会不会担心用户被apple music带走。答曰:不怕,因为豆瓣fm的算法更厉害。哈~赞你的自信。
不过实际使用上还是有些问题,比如在地铁等信号弱的地方,apple music的音乐会加载困难,无法收听;非apple music的用户遇到某些推荐的音乐只能跳过;再有就是apple music需要付费...
分蛋糕的还有TA们
前面提到了,我本人不再听音乐是由于音频节目的出现和丰富,豆瓣fm在此方面好像没有太多举措。蛋糕还是这么大,分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最后的碎碎念
唠叨了这么多,其实只想对豆瓣fm说:其实你本来就很好,希望你能活得更好。毕竟是带着身为老用户的一些些情怀,对你的新改变有些难以完全接受。我希望你能一直做文艺的自己,也希望你能活得风生水起。
哦对了,如果有一天你要付费收听,我想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