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创造了34个成语的流浪汉和大将军,他是谁?
三毛?
霍去病?
还是……假如我说,他创造了以下成语,你是不是眼前一亮:对对,就是他!没错!就是他!
这些成语包括——
一饭千金
推陈出新
背水一战
十面埋伏
……
关于历史上谁的成语最多的争论一直没有断过?
据统计,可以确信的是,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一生创造了34个成语,堪称传奇。
韩信被誉为“国士无双”“兵家四圣”,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他仅用四年时间从一个流浪汉成为大将军,凭借勇气超群与智谋无双,为汉朝打下了一大半的江山。然而他命运多舛,三十多岁时被吕雉、萧何设计杀死,令人惋惜。
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历史事迹,为世人广泛传颂。34个成语故事,展现了韩信精彩传奇的一生。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韩信是怎么创造这些成语的。
胯下之辱,少年立志
战国末年,战乱频繁,韩信的父母在逃难中途中失散。韩母逃到淮阴(江苏淮安市)生下韩信,家中财物仅剩下一柄青铜剑和几卷古籍兵书。虽然韩信的童年贫困饥饿,但他有兵书宝剑相伴,并不觉得日子苦。
韩母尽力为儿子打理家中一切事务,让他安心读兵书。韩信十几岁时,韩母贫病交加去世。韩信在一个高而宽敞的荒地山坡上埋葬了母亲,引发大家好奇。有好事者问:“后山明明有坟地墓园,为什么要将你娘安葬在这无人的荒坡上?”
韩信说:“荒地开阔,将来新修陵园,可有万户人家在此处为母亲守冢。”众人哄堂大笑,守冢在古代是王侯将相才能享受的礼遇。韩信穷困潦倒,说出这话,自然引起别人的嘲笑。
母亲去世,他既不会耕作,又不会做生意赚钱,整天背着一把剑到处晃悠,吃饭没有着落,就去别人家蹭饭。淮阴县亭长看到韩信没饭吃,就叫韩信到自己家吃饭。
可是时间一长,亭长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亭长妻子怒斥韩信,韩信自尊心强,愤而离去。他在河边想起了姜子牙钓鱼的故事,便拿着竹竿钓鱼,却毫无收获。
河上游有一位专靠洗衣物为生的妇人,众人称为漂母。漂母看到韩信没饭吃,动了恻隐之心,一连几十天送饭给韩信吃。韩信的吃饭问题暂时解决,就每天到河边,按照兵书上描绘的图形,用树枝画着敌我双方的阵型,演练兵法。
有一天,漂母对韩信说:“公子,这里的活我做完了,明天就要离开了。”韩信忙说:“感谢您送我吃食。等日后我封侯拜相,一定报答您的恩情,赠予您千金。”
漂母说:“我看你可怜,给你饭食,并不是图你的报答。你是七尺男儿,却没有饭吃。不要说报答我的话,以后你能养活自己,就谢天谢地了。”漂母这番话,让韩信羞愧不已。后来韩信封侯,亲自给漂母送来了一千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他创造了成语“一饭千金”和“一竿之微”。
与漂母分别后,韩信心情低落地在街上走动,遇到了更加令他羞辱的事。韩信路过一个肉铺,肉铺老板的儿子早就看不惯韩信孤傲的性格,便拦住他:“韩信,你每天带着宝剑四处晃荡。这把宝剑是你偷的吧?”韩信不理他。
少年轻狂地说:“你若是英雄拿剑刺我,就让你过去,否则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这时,旁边的几个年轻人也过来拦住韩信。韩信面无表情地说:“让开。”周围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韩信无法走过去。他心想:“杀他不难,但杀人偿命,我的理想还没有实现,不杀他就要忍受这耻辱。”
韩信将剑从腰间取下,众人纷纷起哄叫杀了他。接下来的事却让众人失望,韩信把剑扔到地上,俯下身子快速从恶少胯下爬了过去。在众人的嘲笑声中,韩信缓缓地离开了菜市场。
关于韩信的胯下之辱,至今众人议论纷纷。有人称其为懦夫,士可杀不可辱,如此行为,忍辱偷生,颜面既失,何以为人?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如何面对屈辱,是韩信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人生课题。韩信面对这样的羞辱,隐忍不发,是坚忍和大勇。他展现了冷静与理智的决断力,早早结束纷争无疑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他创造了成语“胯下之辱”。
投身军营,壮志难酬
市井之辱后,韩信知道在家乡难以再待下去,便想寻找机会实现理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各地反秦势头高涨。江东项氏是反秦势力中引人注目的一支力量。在项梁大军途经淮阴时,韩信决定加入这支军队。他在心里发誓,一定要闯出一番事业,让他们刮目相看。
公元前208年3月,韩信的戎马生涯开始了。他密切关注项梁大军的行军动向,琢磨出项军的战略意图。项军没有急着围攻秦军,而是一路招兵买马,途中许多勇将、谋士纷纷投奔。韩信领悟到项梁军队在扩充军力,伺机而动。
他看到项梁军队日益庞大、英雄辈出,庆幸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走对了。不久,在一次战斗中,韩信斩杀秦将,小有名气,被将士钟离眛引荐给项羽。项羽封韩信为帐前执戟郎中,但韩信几次献计于项羽,均未被采用。
一日,项羽兵临兴安县城,行军十分缓慢。项羽很烦躁,赵将赵歇趁机建议,眼下粮草将尽,降卒喊饥饿,只有果断处置他们,大军才能轻松前进。韩信看到赵歇离去,对项羽直言:“当初秦将白起杀赵卒20余万,赵歇想借将军之手报仇,项王万万不可杀降卒,酿大错。”项羽说道:“军机大事,休得妄言。”
后半夜,韩信被一片喊声惊醒,降军大营一片火光。第二天,韩信看到降军死尸遍地,感叹用兵之哀。项羽进咸阳,众将争抢美女,屠杀秦臣,火烧宫殿。韩信进言建都关中足以成就大业,不能贪慕虚荣。项羽大怒,训斥韩信无礼。
秦阳宫殿倒塌,秦川烟火冲天,焦土满地。韩信大失所望,深信项羽浅薄无知。韩信趁机悄悄离开楚营,投奔刘邦汉军,被任命为连敖,即为掌管礼制的小官。
行军途中,十几名士兵思乡心切传唱小调,韩信刚好与他们一起,被巡营士兵抓住,将要问斩。危急之中,韩信大喊将军夏侯婴之名,并说:“大王不是想要天下吗?为什么杀壮士?”
夏侯婴觉得韩信出语不凡,没杀韩信。我们今天都已经知道了历史,但是当时许多士兵并没有这样的见识。
夏侯婴与韩信交谈,惊叹韩信的治军之才,便与萧何一起,共同向刘邦举荐韩信为将军。刘邦信不过韩信,将其任命为粮官。
韩信提出了粮仓管理的新理念,这就是成语“推陈出新”的由来。在粮仓开设两个门,把新粮食从前门运进去,旧粮食从后门运出来。这种管理方式防止了粮食腐败变质。韩信还在三天内完成了紧急的征粮任务。
随后,刘邦分封将军,没有韩信的名字。韩信再次失望,给萧何留下一封信后离开。
萧何看到信后,没时间向刘邦报告,急忙骑马去追韩信。一路追了十几里,追上了韩信。他对韩信承诺,只要跟他回去,举荐韩信做大将军。韩信不相信,萧何说:“汉王爱惜人才,以前不用,不见得现在不用。”
萧何的一番肺腑之言打动了韩信,韩信同意跟萧何回汉营。这是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上半句故事。
三年里,韩信经历楚汉两个军营,虽有军事才能,却无人慧眼识珠,大志难伸。直到遇到了伯乐萧何,他才有机会一步登天,成为大将军,创下了多个经典的军事战役和多个成语。
一鸣惊人,战无不胜
两天后,萧何带着韩信来见刘邦,大力举荐韩信为大将军。刘邦说:“用他做大将军,汉军无人吗?”萧何说:“普通的将才容易得到,而韩信是国士无双(成语,指才能超群,无人能及),实属难得。”
刘邦召见韩信,听韩信谈论天下局势,认为韩信很有眼光和谋略,当即决定破格晋升韩信为大将军。从此,韩信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战绩。
拜将后,韩信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刘邦反攻三秦,夺回关中地区。关中是陕西西安及周边地区。项羽将关中分成三块,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懿为翟王,目的是防止刘邦进入关中。刘邦被封为汉王,所在的地区是汉中。
韩信又创造了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做了两手安排,一是派曹参领兵沿汉水而上,从岐山道攻打陇西,另一面派樊哙带人到子午道修复栈道,派骑兵大将灌婴在子午道囤积大量兵力。
面对两路人马,章邯认为子午道的汉军是主攻,他通知司马欣加强防守,自己带兵增援。实际上韩信的这两拨人马都是障眼法。在邯郸增援时,韩信已率兵从陈仓道攻打了出去,同时子午道、岐山道上的汉军也一起进攻,一举攻占了关中。
千百年来从汉中反攻关中,只有韩信一个人做到了。400年后,诸葛亮5次进攻关中,均未成功。
韩信一路征战,顺利定三秦、取中原,刘邦的地盘扩充了数倍,扩张到几十万。刘邦觉得自己实力强大,亲自挂帅,带着张良、陈平率军东进。在占领彭城后,刘邦在那里吃喝享乐。
项羽带领骑兵突袭彭城,刘邦兵败,一路逃到崇阳。幸亏韩信收集溃散的人马打败楚军,使楚军不能西进。韩信提出开辟北方战场的计划,获得刘邦同意。韩信带兵灭了魏国。赵国大军囤积在井陉,韩信准备翻越太行山攻打赵国。
井陉是太行山中最窄的地方,只能过一辆兵车。赵王陈馀带20万人在井陉驻扎。韩信分析局势,做好充分准备。首先,他派2000人的骑兵秘密出井陉,埋伏在大山中。然后,他命令汉军渡过绵水,摆成阵型。陈馀看到笑道:“韩信竟然犯这种低级错误。”
赵军进攻,韩信故意边退边战,退到了绵水东岸。因为退无可退,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汉军士兵个个英勇无比。同时埋伏在山中的2000骑兵突然占领赵军大本营,在城头上插上了汉军的旗帜。韩信又创造了成语“背水一战”。
赵军以为赵营沦陷,军心动摇,韩信一举歼灭了赵军。这一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谱写了古代战争史上灵活用兵的典型战例。
彭城之战后,刘邦明白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不如韩信,就把指挥大权交给韩信。在楚汉最关键的垓下之战时,韩信派一路人马试探性进攻,项羽军队勇猛迎战,韩信军队失败后撤。项羽见状,决定乘胜追击。
韩信边退边战,设计重重埋伏,将项羽10万大军团团包围。韩信困而不攻,编排楚歌,让士兵传唱。夜晚,当四面的楚歌响起时,楚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许多士兵逃走。韩信又创造了成语“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第二天清晨,韩信趁机进攻,楚军将士已逃亡过半,军心动摇,大部分部队被消灭。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一统天下。韩信名扬天下,风光无限。
韩信所打的战役,一场比一场经典。他一路创造了军事奇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何他能够成为兵仙?韩信说:“兵不以多胜少,不以强胜弱,不以优胜劣。用兵之法不在形,而在于神。善用兵者,必谋其神,治其气。”
用兵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对士兵进行充分的心理分析,了解士兵的欲望,并将之用到战争上。韩信充分利用手下战士的求生欲,激发其斗志,利用对方战士的思乡情,引发其厌战情绪,掌握了战斗胜利的主动权。
韩信善于创新,作战灵活,善假于物,无论山丘、河流、草木,皆可化为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故能成为兵仙。
兔死狗烹,英雄末路
刘邦登上帝王之位,对韩信的疑心越来越重,这在一些成语中体现出来。韩信在政治上的愚昧和性格上的弱点,最终将他推上了绝路。
在成功平定三秦、魏、赵、燕、齐之后,韩信已成为一方的割据势力,甚至有雄霸天下的资本。项羽派人劝说韩信,希望他背叛刘邦,形成一个三国鼎立的局面。韩信的亲信谋士也劝他自立为王。
韩信说:“汉王刘邦把自己的衣服解下来给我穿,吃的东西也分给我。”
韩信创造了成语“推衣解食”。
韩信认为刘邦亲近和信任自己,因此绝不背弃刘邦。刘邦在需要用韩信时很讲情义,韩信感激刘邦的信任,可他从来没有意识到帝王的无情和善变。
刘邦当皇帝后,收回了韩信的兵权,封韩信为楚王,让他衣锦还乡。然而,好景不长,仅一年后,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囚禁了韩信。即使到了这个时候,韩信说话的口气仍然很大。
有一次,刘邦问韩信:“我带兵打仗能带多少人马?”韩信说:“不超过10万。”刘邦说:“我能带10万兵,那你呢?”韩信回答:“越多越好。”
韩信创造了成语“多多益善”。
刘邦不高兴地说:“那你为什么被我俘虏?”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
刘邦放了韩信,将他贬为淮阴侯。韩信降职后被软禁在京城,闷闷不乐,托病不上朝也不出征。韩信说话行事不知收敛,但他军事实力无人能及,所以成为刘邦的心头大患。
公元前196年,刘邦前往代国平定叛乱。吕雉收到韩信家丁密报韩信谋反,便与萧何合谋骗韩信入宫。
萧何亲自前往淮阴侯府,说陛下平定叛乱已回朝,要摆庆功宴,请韩信务必出席庆功会。如果韩信不去,就是不给皇帝面子。韩信不得不去。
韩信刚进长乐宫,十几名宫女一拥而上,一起将锋利的竹签刺向他的心脏。韩信顿时血流如注,气绝身亡。这就是成语“钟室之祸”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后半句。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临死之前,韩信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鸟尽弓藏,是韩信创造的成语,也是封建时代大多数有功之臣的结局。
韩信是一个底层逆袭的大将军,一个打下半壁江山的统帅,一个望尘莫及的兵仙。他用短短四年时间,出陈仓,定三秦,灭魏,擒赵,破代,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
韩信的一生被34个成语总结,其中不少成语直到今天仍被运用到军事上。由此可见,韩信在军事上的远见卓识和居功至伟,他是当之无愧的成语大王。
附:韩信创造的34个成语
1.国士无双
2.一饭千金
3.胯下之辱
4.妇人之仁
5.推陈出新
6.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7.推衣解食
8.背水一战
9.拔旗易帜
10.置之死地而后生
11.人心难测
12.独当一面
13.战无不胜
14.十面埋伏
15.兵仙神帅
16.居常鞅鞅
17.功高震主
18.金石之交
19.略不世出
20.不赏之功
21.勋冠三杰
22.伐功矜能
23.钟室之祸
24.问路斩樵
25.多多益善
26.鸟尽弓藏
27.气吞山河
28.乡利倍义
29.肝胆相照
3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1.一竿之微
32.传檄而定
3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4.四面楚歌
作者: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