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的思考
lyz
穿过绍兴城乡的一条条街道,踏过平实却凝重的一块块土地。又来到了这里,鲁迅故居。
初次游玩是在节假日,人头攒动,没什么趣味。这次刻意挑了个普普通通的周末,普普通通的一家人坐着普普通通的车,游览这个不普通的故居。我心想,这次,应该总能将鲁迅故居的文化内涵尽收眼底了吧!
东入口下车,游人的确寥寥无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居的标志性建筑:一面花岗岩景墙。左边,寥寥几笔富有特色的水墨画,勾勒出中国南方特有的水乡古镇,淡雅庄重。上书“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大气实在,恰似它主人的一生。右边,则是一幅常见的鲁迅画像。一字胡,大浓眉,手夹根烟,眺望远方,像是在沉思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这幅画像很大,我和所有路过的游客都不由自主地仰视他,仰视这位为民族的觉醒鞠躬尽瘁的先人。景墙边上呢,则是鲁迅小时候接触的人物,更加增添趣味。
进入大门,开门见山就是“民族脊梁碑”。鲁迅的一生是比较坎坷的,青年时在日本学医,受到不少歧视;在决定弃医从文后,他穷尽一生,与腐败陈旧的思想作斗争,晚年很是落魄。但正是他的作品和精神,感染了无数人,才更好地建设起今天的中国。刚强有力的四个烫金大字“民族脊梁”,是蔡元培先生对鲁迅一生最中肯的评价,也是鲁迅最真实的写照。游人们纷纷在这里停下来拍照留念,仿佛是与这位伟大人物对话的记录一般。
往更深处走,就到鲁迅故居里真正的“居”所了。首先是第四进座楼,周家女子生活的地方。看到有些年代感的雕木家具,我感到很是新奇。但当我正要猜想那些奇形怪状物件的时候,不远处一个旅游团的导游拿着他的“小蜜蜂”介绍:“这是红木雕成的床啊,非常豪华。这是梳妆台,这是吃饭桌,旁边的这个呢……嗯,是马桶。还有这个是……”人们好像恍然大悟一般,都“哦”了一声。接着各位游客拿出手机快速拍了几张照,一个浩浩荡荡的旅游团就快速离开了这间屋子。
妈妈叫我们快步跟上,因为这样“蹭”免费的导游是她最喜欢的旅游方式。只是,我却感到有些乏味。眼前这古朴典雅的建筑和装饰,我已能清楚地知道它们的用途。我知道那是红木床,那是梳妆台……但我却已经失去了初次见到的那个印象。它们不同于现在的古怪形状变得整齐,年代的久远而沉积下的灰尘仿佛被拭去了。它们在“快嘴导游”的介绍下,变得熟悉,又陌生。
是少了那个探索的过程,还是丢失了游玩的乐趣呢?
我木然,被妈妈推搡着,不一会儿就跟上了前面的导游。这时,正在少年房里。我微微低头,是一口大木箱。厚厚的灰尘堆积在上面,彰显出沧桑的久远。里面会装什么呢?鲁迅少年时的玩物?还是其他的一些小秘密?我还等不及反应,旁边导游已经告诉了我答案:“里面装满了书。”接着,导游高举着旗帜,整个旅游团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
他们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一家人为了紧跟他们的步伐,都显得气喘吁吁。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落之后,我明白了:这群人来鲁迅故居。不是为了探寻其中内涵,而只是为了说明:我来过。所以,他们的认知也只会浅浅地停留在“这是什么”上面,而不会去思考去询问“这些书对鲁迅有什么影响”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所以,他们的注意力也会放在拍照,发朋友圈,买土特产上面,而不是通过旅游来提升自己,拓宽视野。现在的游客们,都只为证明,或者说炫耀自己去过。
既然这样,那又何必需要这么一大帮人来打扰宁静的故居呢?
见到游客们纷纷在出口购买着各种各样的纪念品和装饰,我撇了撇嘴,拉着爸妈去了旁边的百草园。这里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游客。不必说富有古趣的圆形大门,飘逸灵动的“百草园”石碑;也不必说成群的鸟儿飞来飞去,高亢地虫鸣响彻云霄,单是此地的阴凉清爽,就让人一扫疲惫,而不是前一刻的压抑。
感受完百草园的野趣,我也随手拍了几张照留念。是的,拍照是旅游的纪念,但不是炫耀;拍照是旅游的组成,但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