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这么大,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耳闻目睹过这样的情况——
因为某件小事没做好,就会有人评价说“这件小事都做不好,还能指望你能做大事吗?”
因为一句话没说好,就会有人批评说“话都不会说,还能指望你做好别的事吗?”
因为一件事情中的某个细节的疏忽,即使后来没有什么问题出现,也还是会有人评价说“这些细节就能看出你不靠谱”。
还有很多类似的推断,总结起来大致都是“就凭你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某件事情的不足,我们就能看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进而,可能对方就会按照这个结论与你相处,而你想要“翻身”付出的代价可能不会太小。
之前看知乎时看见一个案例——一个应征者在自己的联系方式那一栏写成了十二位,正常的是十一位号码嘛,HR决定录取的时候才发现,于是就从最后一位号码开始,一位一位的测试,最后打了八次才打通了。
下面的评论分成了两个阵营,一部分和这位HR观点一致“瑕不掩瑜”嘛,小事而已;另一部分人则说“连个号码都写不对,还指望你能干好什么?”
不知道你会站在哪个阵营呢?不着急,我们再看看别的案例。
恋爱中的人不知道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女生会抱怨说“这都不懂/做不好,这样的男朋友不分手留着过年吗?”
大型比赛的时候,以往的冠军偶尔失误,没有发挥好,得了第二,而同时,一匹黑马杀出来,得了第一。人们的关注力可能会更多的关注那个没发挥好的“常胜将军”,而不见得会关注那个胜出者。
刘翔爆出两次受伤的时候,一次苏炳添打破了黄人的种族界限,百米竞赛进入了十秒大关;一次是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竞走项目实现金牌零突破。只是啊,两个时间段,主流媒体的重点都在刘翔身上,而不是那两位“突破者”。
中国有句古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还有一句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大致都是,即使一个人之前做了很多错事,只要最后有变好的迹象,大家都会交口称赞。
中国还有个成语是“晚节不保”,说的是一个人即使前半生做了很多好事,可是到老时只要有一件事做得不好,似乎也会推翻之前做的那么多好事。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做《信客》,信客勤勤恳恳为大家服务了很多年,大家都觉得很满意。直到有一次,信客帮人捎了两匹布,恰好自己要给一个朋友送礼物,就从其中一匹布上裁了窄窄的几寸布来包礼物,不巧的是那户人家另外叫人捎口信回家,说拿到布记得检查一下做的记号看看有没有少。
结果你也知道了,主人家发现布匹少了,于是就找到信客家找说法,而之前那么多年受信客恩惠的人也一起去了,在信客家四处查看,似乎信客家里那所有的东西都是克扣他们的东西才积攒下来似的,而实际上,信客家真的算得上是“家徒四壁”了,最后,信客用剪刀废掉了裁布的那只手,远离大众去坟场守坟去了……
不知道看到这里你有何感想呢?
大多数时候我们似乎习惯了这样一种评判模式,无论一个人之前做得有多么好,只要他出一点问题,我们就开始觉得“这人不靠谱”,似乎全然忘却了之前那些人做了那么多值得称道的事情。
作为个体也理解这样的评判模式,“以小见大”嘛,可是我们是不是该注意考察一下比重,另外就是,我们是不是该注意,也许可以给对方一个解释、改过、重新表现的机会呢?
当然,也许不如一个标准走到黑来的容易是吧,所以我们还是走老路多一点。
作为学生,也许你经历过,而且,这片土地上也正在、甚至可能一直上演着这样的情况——在学校里面,只要我们学习稍微有一点不好的迹象,或者和别人比起来差了一点,我们的父母就会觉得、同时也会给很多人说“这家伙学习不好,也就这样了,不管他了,爱怎么怎么样”。
如果你的父母没有这样说过你,那你很幸运;如果你曾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相信我,你并不孤独,只希望你记得——一个人某个阶段的言行表现从来不足以决定和这个人未来如何,“从小看大”这句话之所以会应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在评价体系的压迫下我们不知不觉就真的成了那样的人。
“抱怨这个世界不好的人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也许这都是他们自找的”
所以,从那些案例中再总结一下吧——无论我们处于什么状态,这只是过去,别人也许有或好或坏的评价,也许有或好或坏的预测,只希望你记得,你的未来有无数可能,希望你遇见好的评价时不迷失自己,遇见不好的评价时不丧失自信,只管做好该做的吧,那才是决定你未来的基石。
“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