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变者病路漫漫,唯精者医莫思闲。
众科连心谋方妙,为克病魔渡难关。
慎思之,术精专。何惧病痛悴容颜。
千言写尽扶伤梦,万句描浓救死篇。
小医者,救患者于危难,起沉疴于床则。大医者,行至精至微之道,以身尝百草,试千药,教万医以神方。古往今来,小医者如过江之卿数不胜数。以史为镜,在位身为小医也要穷其一生精力,不断精进。才能做到百年树医受万民敬仰。大医者,历史记载虽只有寥寥几位,但他们无不遵循古训,精研医术,著医作而万古青。无轮大医小医却有矢志不渝的人生准则。自古,学医都是遵循师带徒的规矩,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徒弟满师,师傅必送两件东西给徒弟:一个风灯,一把雨伞。意思就是,以后行医必须做到:只要有病人,夜黑风高、大雨滂沱也必须出诊。每次听到老中医们如是说,我都会感叹唏嘘!这就是他们的行医之道,无论大医小医,有无精湛医术,医者无怨仁生,耐住寂寞,锲而不舍。
学古行今,将中华五千年医道优良传统继承于身。且知岐伯开创中医之先河,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最后被断肠草夺去了性命;伊尹助商汤取得天下,将百姓生命放在了治国安邦的首要地位,发明汤液,中华民族开始有了汤药;扁鹊一针救二命;华佗不愿为一人医而屈死牢狱;张仲景的医德医术则更是千百年来悬壶之人的楷模,无愧于“医圣”称号;孙思邈是一位“大医”,他的“备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第一篇,论述了当医生的标准--“大医精诚”。“大医”就是好医生,真正的医生。“精”,医术精湛;“诚”,医德高尚。只有精湛的医术还不能叫大医,或干脆不能叫医生,还必须“诚”,即为医一定要有一颗怜悯之心,见到病人,恻隐之心便油然而生,见病如己患,视病患如家人,这就叫诚。要成为“大医”,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就是我华夏传承行医之道。我辈当行之铭心。
我们还在学医阶段,每次医术的博大精深,书本的厚度让我望而兴叹。让我不由想起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神医叶天士》,温病创始人叶天士本来医术高明,误断一消渴病患为不治,却被一僧医治好,断然摘下自己行医牌子,隐名埋姓拜僧医为师....。学医者,应精诚研医,不骄不馁,。为学医废寝忘食,三省自身,铭记吾为悬壶当济世。学好本事才是硬道理。学医者,逆水行舟,自强不息。
学好本事,行医准则也不可少,当世有些医生仗自己有几分医术,便以医当为富之道,贫者不医,贱者漠视。为医不仁枉为人。瞧病应从不分贵贱,一视同仁,遇家境贫寒病患,不但不受诊费,常常施药与人,并赠送盘缠等的例子举不胜举,翻开任何一本古医书,都可见到这类感人事例。生命皆平等,既然选择了医士一道,就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予善于人。
圣人之言鉴医道,三十而立,四十而惑.....古书也不难发现【摘自伤寒杂病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此言意义深远,耐人寻味,一有医者学无止境,宁静致远的意思。二者行医者当以患者生命为己身,患者不生,医者当精诚所至.三者才学在身、才是是为医,时刻铭记庸医害人。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方受益匪浅。
医应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