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像树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在轮回,行为习惯亦如此!
即使修行觉察十余载,自认为能洞穿微表情下潜意识的暗涛汹涌,但是第二次养狗的经历还是让我很挫败!收养FOX两个月零三天,已经狠狠地揍过它十来次了,和狗狗承诺过两次不揍它,但都失败了。先声明我没有变态的虐狗倾向,但又确实没忍住因狗狗犯错,而大打出手。大多时候是因为它随地乱拉大小便,或者咬家具,咬网线。作为惩罚,我会用手或者拖鞋打它的屁股或者嘴巴,一直揍到它怕和我认为它记住了为止。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FOX偶尔还是会犯错。Tiffany说我愤怒起来的时候样子很可怕,像要吞噬掉狗狗一样。真没想到我成了我父亲的翻版。曾几何时,我最痛恨的就是父亲粗暴的教育方式,本以为就大姐跟父亲的性格以及行为模式最像,经常打骂自己的孩子,而且愤怒的样子也很可怕。按道理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会对狗狗和风细雨,但是没想到我在教育FOX 和 HAPPY的时候,我犯了和父亲一样的错误,或者说是沿袭了我父亲的教育方式。
通过我的虐狗经历,我想让大家引以为戒,不要把曾经遭受的伤害带给更多的无辜者特别是下一代。不过说来容易,做时难!如果我的文章不能让你产生认同感,那伤害依然会继续。并且如果我一上来就讲大道理,大家一定会觉得呵呵,又是“鸡汤”!其实我的观点还比较悲观:施害着和被害者是一个整体,难以分割。 为了论证我的观点,我曾经也学着像KY那样,在谷歌上找各种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然后翻译成中文,经过半年的反思,我决定放弃这样的套路,本身我个人的逻辑性不太强,另外这样写论文的方式我觉得特别费时间和费脑子,加上自己基本上没读过几天大学,硬学着研究生写论文,实在有点班门弄斧的味道。还不如发挥我的个人特长,结合我自身极其敏感的觉察以及咨询过的个案经验来说明我的个人观点。很喜欢《奇葩说》,因为无论怎样的辩论奇葩,顶多也只能短暂地改变观众的态度,而态度的改变到行为的改变又还有很长的距离,所以当我不刻意地去邯郸学步时,我反倒发现,交流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至少看我的文章,读者不会觉得太做作。声明了一通废话后,咱们言归正传!
1.首先从虐狗事件做自我剖析。为什么我会采取我最痛恨的方式来教育狗狗?在我和父亲的关系中,我自认为是一个受害者。童年时被父亲暴揍过几次仍然历历在目,不光是行为上的暴力,语言暴力更是不计其数。举两个例子:第一是学前班还是一年级,阿拉伯数字“4”,练习了几次仍然写不好,被父亲抓着手用力地砸在作业本上,铅笔都断成了三节。还有一次,和他一起走路回家,因为惧怕他,所有不敢和他走得太近,结果他骂我胆小,人怂,说干脆把我拉去打靶场枪毙得了。所以从小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我活得特别谨慎,直到高二之前,我都“扮演”着乖巧,听话,同学老师眼里的品学兼优,街坊邻里的懂事。按理来说,我的受害者经历应该会让我在教育下一代(狗狗也算)的时候,不会重蹈父亲的覆辙,但是结果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2.如果我的亲身经历还不具说服力的话,我可以举一个来访者的真实案列。由于原生家庭中排行老二,所以童年基本上被父母忽略,按道理来说等她教育小孩的时候一定会特别关心自己的孩子,因为去满足自己孩子被关注的种种需求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己曾经的缺失。但是这位妈妈是一个工作狂,不经意间忽视了孩子需要母亲陪伴的这项最基本需求。 孩子从小就喜欢一个布娃娃,每天必须抱着布娃娃才能入睡,很明显孩子把布娃娃当成假想的妈妈,因为真实的妈妈在等自己睡着了之后又会转头去工作,而布娃娃不会,它会一直陪着自己。
3.这样活生生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说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在自己的婚姻中,离婚的概率往往比健全家庭长大的孩子比例要高很多。(没有准确的数据,观点来自从小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群)
接下来重点来分析以上三个例子的成因:
1.对于虐狗而言,据我的观察,周围大部分人以及专业训狗师都喜欢使用惩罚法来训狗。这个方法简单粗暴,效果还算比较明显。相对于人的攻击性,狗狗会更天然地使用自己的这项本能,因为智力摆在那里,狗狗不会用道德化的超我来约束自己的攻击行为,比如幼狗喜欢咬家具,电线,咬人(绝大多数时候是和你闹着玩),随地大小便,如果家里没有人呵斥得住,那家里真得被翻天了。所以当狗狗犯错的时候,怎样去规避这种错误行为是个头痛的问题,因为语言障碍,我们没有办法告诉它这样做不行。温和的办法是给狗狗买玩具,替代咬家具的错误行为。但是这种方法也只能缓解,狗狗无聊的时候还是喜欢咬家具。这会该怎么办呢?没错,就是让狗狗产生恐惧心理,而且要将恐惧心理和咬沙发这一行为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条件反射,那就得做一些负性刺激,比如说用巴甫洛夫的电击法,或者简单一点,给它屁股几巴掌或者几拖鞋,这样重复几次,狗狗的这种错误行为就会减少甚至会消失。到这一步,我进行得还算顺利,但是接下来的事情会让我特别愤怒,让我感觉到失控。当以上训练结果一段时间已经稳定后,狗狗突然有犯傻,又开始咬沙发或者在家随地大小便的时候,我会感觉到完全失控,就像婴儿般全能感失控后产生的暴怒。 这点和父亲对我的暴怒很类似,当我的某些行为在他看来是失控的时候,他会产生要将我吞噬掉般的狂怒。而我也从曾经的受害者“华丽转身”成了施害者。
受害者在受害时候,由于没有能力和施害者抗争,为了生存,会压抑自己的愤怒,但愤怒从来就没有凭空消失过。受害者对自己受害的角色往往有清晰的认知,与此同时,施害者的角色也随之内化到了意识当中。随着受害者逐渐长大,当同样需要面对失控的状态时(如果面对比自己更弱的对象或者下一辈时),内化的施害者会不由自主地攻击弱小者,一来发泄了一直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愤怒,二来这种关系在自己恨的漫长岁月里,一直被强化,当类似问题出现的时候,这种牢固的行为模式会不由自主地经由情绪强化,最终通过伤害行为显现出来,只不过,这时候受害者的角色已经变成了施害者。
2.用这个观点,就可以很容易解释那位妈妈的行为模式。童年时的被忽略,当真正需要面对孩子琐碎需求的时候,她会觉得价值感不大,她宁愿让工作来填满自己的时间表,继续靠扮演优秀来获得所谓的成就感,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 所以孩子在缺乏母亲陪伴的时候,象征性地把妈妈的角色寓意到了布娃娃身上。
3.婚姻的事情就更好解释了。离婚的原因看起来五花八门,但主要是感情不和,而感情不和的主要原因是夫妻关系糟糕的模式让双方都无法忍受。 中国式离婚往往不能做到好聚好散,都习惯把感情的失败归因给对方,所以孩子无论跟了哪方,接受到的信息都是指责另一方。这样造就了孩子情感的分裂,只要在自己的婚姻中出现了自己痛恨的父母婚姻关系的苗头,出于对抚养一方父母的认同,受害者会接受不了这样的婚姻,最终导致离异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而在离异的过程中,自己也是从受害者的角色过度到了施害者上来。
所以,在关系轮回中,施害着和被害者是一个整体,难以分割,施害者身上一定会有受害者的经历,而受害者的经历又孕育着施害者的可能。那么这个轮回是否能被破解?实话实说,我也还在觉察,也还在尝试。我觉得在轮回当中最不可控的就是愤怒的情绪。我曾经压抑了这份愤怒十几年,然而并没有将它熄灭,反而最后通过抑郁以及训狗的过程中爆发了出来。能觉察到这份轮回已经实属不易了,更难的是如何化解这份被害时产生的愤怒。光靠想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最起码你得学会觉察这份愤怒,慢慢地不去认同它,即使它一直都在那里,但是对你的影响会越来越小。如果你还想彻底终止这一份轮回,也许就只能通过在关系中修复才能做到了。
我和Tiffany说,感谢这现年你接纳了我的愤怒,让我从抑郁的世界中走了出来,现在我想说,感谢你FOX,你接纳了我的暴怒,让我从失控的无助的孩子变得更成熟,更有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