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 20学前本 董鹏
淡淡的风从敞开的窗溜进来。我闭上眼深吸一口气,闻到了这初秋时雨的气息——有些许浅浅的愁绪藏在清凉之中。虽然只是初秋,但是风已经没有了盛夏时那种所向披靡和凌驾一切的气势。大概是因为厌倦了那种高高在上的孤寂想要寻回春天以后失去了的一些东西吧。虽然经历了几天的连绵秋雨,道路两旁的树木依旧如盛夏时的那般葱郁,见不到多少落叶散落在这城市的水泥地上。
雨,总是或急或徐,或轻柔或暴躁,或斜风细腻,或雷电齐鸣,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叩打着人们的心扉。那场雨是立秋后的第一场雨,风还没来的及吹遍每个角落,雨已经开始下了。她们像怀揣着恋人的情愫,愈想表达,愈发矜持。又像是慢慢渗透入心的哲理,没有让人顿悟的启发,却有着可以让人循序渐近的懂得。这样的雨,在闷热了许久后,无疑是让人欣喜的,它丝丝缕缕的包裹着人的内心。感觉中,秋雨总是忧郁苦闷的,离情别绪的,伤情感怀的,连古往今来的诗人词匠们都将秋雨中写满孤独、惆怅、冷与凄凉。然而,听这场初秋的雨,竟完全没有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那样对人生、岁月的无限感慨,而完全是一种单纯的聆听与快乐。可是,想来也不尽然,世上的万物本是有着自然的法则,它们只是根据人的不同心境而赋予的情感吧!就如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样,如果能放下心头的万千烦恼,纵是落雨也未必伤情。那场雨,一直下着,像自然的风铃在微风中浅吟低唱,她们滴在人的身上,如同一种温柔的触摸,引诱着人们伸开双臂去拥抱这久违的明快。
记得小时候对雨有一种强烈的厌恶感,特别是像春天和现在的连绵细雨。那时还是住在郊外爷爷盖的那栋老房子的时候。觉得天空像是经过了某位水墨画大师挥毫泼墨过的宣纸,让人心中产生莫名的压抑与沉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只能困在房子里不能随意出去玩。于是心中盼望着快点雨过天晴。然而这连绵的秋雨似乎偏要与我作对,一下就是好几天。有时实在无聊,我就坐在大门口,看淅淅沥沥的雨在院中的坑坑洼洼里聚集成若干个小水溏,看不断生出无数的涟漪在水塘中轮回转世。溢出的雨水与新的雨水汇入几条一指来宽的我所认为的小溪流,沿着小土坡顺势而下流出院外,消失在视线尽头。会流到哪里去呢?我开始想象,于是便不觉的无聊了。
雨终究是要停的,无论它下了多久。随着雨慢慢渐减少,天空渐渐明亮起来。有时候太阳出来的太心急,还会看见真正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金色的雨丝幻化成金色的涟漪,在院中的金色池塘中依旧轮回。我也渐渐明白,最美的阳光原来不是在万里无云、骄阳普照却令人燥热的时候,而是现在这种经过了连日的阴雨,愁云刚刚消散,空气滋润清凉的雨后初晴时。于是我对雨的厌恶减淡了,同时对初晴的雨后情有独钟起来。
此时雨已经逐渐停了。我又习惯性的想去阳台,看那经过数天连绵秋雨的雨后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