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脚下盛开民族团结幸福花
—记密场清真寺抗震救灾点的感人事迹
索真
亘古不变的苍山横卧于漾濞与大理坝间,一代雄主异牟寻封禅苍山为中岳神山。明代杨升庵说它“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显其技” 。元代黄华老人的诗碑中写它“桂镜台挂玉龙,半山飞雪天风” 明朝,送无极和尚回大理的翰林学士张来仪又形容它“阴岩犹覆太古雪,白石一化三千秋” 苍山雪景的宏博壮丽,堪与阿尔卑斯山媲美。雄伟壮丽的苍山横亘大理、漾濞境内这样滋润着苍生,永镇山川。
然大地突如其来的颤抖,瞬间释放的能量,打破人们固有的平静生活状态。
时间的脚步已经不知不觉把我们带入盛夏季节,地处苍山西麓漾濞县苍山西镇密场村的村民,每天清晨,看着氤氲叠翠的苍山,心情格外的舒爽,墒垄梯田一派丰收的景象。各兄弟民族,守望相助,世代居住在这风景如画的村野中,以农为主兼商为业,勤劳致富,村中集中居住着近30户121亲人的回族兄弟姐妹。回族善于经商,操于饮食勤行,他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已经步入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突如其来的漾濞5.21地震,打破了他们平静幸福的生活,在余震不断的震荡中,他们惊鄂,内心承受着煎熬,灾民中惊恐、悲伤无助、甚至于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的灾民。 这个时候,在服从于村党支书,村民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漾濞县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密场清真寺管委会主任马文率先将自己家中空地院场设为抗震救灾点,接通水电,搭设帐篷,埋锅设灶。把全村8个民族的村民集中一起,同吃、同住、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在密场村,共同居住着汉、回、白、彝、苗、藏、傈僳、傣8个民族,480户,1715人。5.21地震中,每家的住房,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受损较大的是传统土木结构的民居,密场唯一的清真寺墙体严重拉裂,楼梯柱错位,挑檐汉白玉栏杆脱落。民居住房及清真寺遭受严重损伤,加上余震不断,给所有的村民,居住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不安全感,加之心理的恐慌,及其情绪亢奋等都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状态。在人心惶恐,居无处所,灾害涉及面积广的背景下,马文主任带领清管会一班子人,率先与县级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协调帐篷、床铺等救灾物资进村,在5.12地震当晚就将不同民族的弟兄姐妹全部安排妥当,做到居住安全有保障,吃饭喝水卫生有保障。马文主任勇于当担,率先垂范,团结各民族兄弟姐妹,分工协作,扶老携幼把8个民族的灾民安置在一起,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当大理州伊协领导在杨泽雄会长的带领下,进入到密场救灾安置点时。看到全村各民族兄弟姐妹亲一家人,团结一条心,畅想着民族团结幸福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憧憬着必胜的信心。我们也为之动情,杨泽雄会长深情的说道:“各兄弟民族一家亲,同住一帐篷,同吃一锅饭,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民族兄弟情。”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才能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才能激发出不同民族之间,邻里之间的真实情感故事。
在密场村抗震救灾点的现场,一个上午的慰问活动中,我们很难捕捉到马文主任的身影,他时儿布置调度各工作组各司其职,时儿又接通电话进行沟通汇报。此时刚停下脚步欲要与我们沟通交流一下,又不停的听到在呼喊“马文、马文……”他又跳出去当起搬运工,肩扛两袋米直奔厨房。这个时候,我们也不忍心再打搅他。这一时一位藏族大妈走到我们面前道了一声:“扎西德勒”比起大母指说“马文好”,笔者问道:大妈你是这个村的人吗,你在救灾点吃得习惯牛羊肉吗?在这里安心吗?大妈说:“没得啥子问题,回族藏族汉族我们平时都是你来我往,亲如一家,来到这个地方多年了,回香格里拉都不习惯喽。”藏族大妈名叫卓玛拉玛,多年前随丈夫回到密场村定居,在这里生儿育女,同丈夫一道勤劳致家,已经把根扎在了第二故乡。卓玛大妈侃侃而谈,他见我们实在有些繁忙,就起身去她的菜园子里给我们拔蔬菜,知道我们是马文的朋友同事,老人家一定要我们吃上一口她亲人种植的新鲜蔬菜。
我们深情地感受到密场村,一股浓浓的民族兄弟情,他们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此时,似乎苍山都格外壮美,田野格外富有诗意。8个不同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民风民俗,汇成了一句话——都是中国人。这样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成一股绳,象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强大的国家力量支撑下,那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我们深信密场村一定会重建好他们美丽的家园,我们祝愿他们象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在苍山西麓盛开的民族团结花,有了这朵绚丽的民族团结花,一切困难和挫折都是暂时的考验。必将重新迎来美好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