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在游历了南太平洋塔希提岛之后,根据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了一部令人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对于小说,我一般只是泛泛而读,常常是读了开头便没有了下文,亦或者是断断续续读了很长时间,才能把一部小说读完。若是读完第一遍能够提起兴致,再读第二遍的小说那是从未有过的事,而毛姆的这部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 》是个例外。
不得不说毛姆是一位会讲故事的作者,他就像一位拥有人生丰富阅历的外科医生,用手中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人性进行细腻的解剖,在深夜暖灯下内心宁静的向我们讲述一个离奇、突兀、跌宕起伏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是一名普通的证券经纪人,拥有典型中产家庭所拥有的一切,幸福美满的婚姻,两个可爱的孩子。就在人们认为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幸福家庭,通常的轨迹是等孩子们成家立业,退休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思特里克兰德就像灵魂着了魔一般,在四十岁的时候,一个毫无征兆的一天给自己的妻子留了一封信,放弃优越的生活,抛妻弃子,从伦敦前往巴黎。听从内心的召唤,学习画画。忍受饥饿和病痛追求艺术,最后到达南太平洋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追求全部注入绚丽的画中,完成了一部伟大创作的故事。我想在塔希提思特里克兰德最后一部呕心沥血的力作和木屋化为乌有的时候,他的灵魂是满足的,宁静的。
毛姆在小说开篇中曾说到:“我不记得是谁曾经建议过,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说这句话的人是个聪明的人,我也一直在一丝不苟地按照这条格言行事:因为我每天早上都起床,每天也都上床睡觉。”
当我读到,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这句时,内心一阵颤动。但紧接着他又说到,按照这条格言行事:“因为我每天早上都起床,每天也都上床睡觉。” 心中不禁又哑然失笑。他用睿智的幽默戏谑了这个聪明人。其实,在我看来是自我嘲讽了一番。不过,仔细寻思起来,这句话看似普通,内涵却深刻。
2
尼采对“灵魂的宁静”曾有很经典的剖析:“可以是一种丰盈的动物性向道德(或宗教)领域的温柔发泄。也可以是疲惫的开始,是傍晚、形形色色的傍晚投下的第一道阴影。也可以是空气湿润、南风和煦的标记。也可以是不自觉地为消化良好而心怀感谢(有时美其名曰‘博爱’)。也可以是病愈者的沉静,他重新品味万物,心怀期待……也可以是跟随在我们占支配地位的激情一次强烈满足之后出现的状态,一次罕有的饱足的舒适感。也可以是懒惰在虚荣心引诱下披上道德的装饰。也可以是一种模糊状态的长期紧张和折磨之后,出现的一种明确状态,哪怕是可怕的明确状态。也可以是行动、创造、劳作、意愿之成熟和熟练的表现,是平静的呼吸,是已经达到的意志的自由……”
尼采对灵魂的宁静状态描述了八种状态,我更倾向于第七种:也可以是一种模糊状态的长期紧张和折磨之后,出现的一种明确状态,哪怕是可怕的明确状态。在我看来,其实就是经历一番折磨痛苦之后,发现另外一个自己,明确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有人说,欢愉是短暂而浅薄的,痛苦是持久而深刻的。为什么说人要在做不喜欢的事中能获得灵魂的宁静呢?在平淡生活中称心如意不是更好吗?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如果人的生活一切都顺心,处于舒适区,人的大脑一般来说停滞思考,这也是大多数的人的生活真实状态。
一个人若要想看的更长远,走的更高向来都是逆流在现实生活里行走。所谓的逆流就是走出舒适区,去选择磨难,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内心经历痛苦,大脑在痛苦中思考。从思考中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难得可贵的。对于那些在自己喜欢的事中获得自己的东西充实自己生活的人只能算是平常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只有那些从不喜欢的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来充实生活的人才是不同寻常的。
3
跑步这件事是我最不喜欢做的事之一。偶尔跑步其实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倒也没什么;坚持跑步却是一件痛苦的事,你知道的,为跑步腾出时间,我须舍去一些往常喜欢的事,比如冬天在温暖的被窝里睡到自然醒,盛夏在凉爽的夜晚跟好友聚餐。。。所以,刚开始时完全打乱了往常的生活状态,内心每次都在挣扎,很痛苦,甚至感到很恐惧。当我阅读村上春树那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他曾说道,人一生短短几十年,与其浑浑噩噩过倒不如有明确的做一件事活着,比如每天跑个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
正是这句触动了我的内心,忽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度过了一段痛苦期之后,明确的去做一件事我发现往常平淡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我触摸过初春从湖边吹来阵阵的春风是那么的温暖,见过在温暖阳光里陆陆续续绽放的花朵是那么的美丽;我听过盛夏山中竹林鸟儿清脆的鸣叫声是那么的悦耳动听,急雨从天而降击打荷叶发出铿锵有力的咚咚咚声是那么的扣人心弦;我也感受过深秋从乡野田间滑过层层的微风是那么的凉爽,见过夜晚悬挂在寂静空中的一轮明月是那么明亮皎洁;我见过寒冬喷薄而出的朝阳是那么雄伟壮阔,也遇见日落西山的余晖是那么的绚丽多姿。
坚持练习跑步一段时间,我慢慢的发现我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了的急躁,让我的内心渐渐的沉下来。
那是一次我一个人在健身馆跑步机上枯燥地练习跑步时,戴上耳机,打开音乐歌单,原本打算跑半个小时,都让我感觉很难受,难受不是身体上的,而是来自心理上的急躁,总感觉自己是在煎熬中的度过每分每秒。在有节奏的奔跑中,听着音乐,我竟然忘记了自己在跑步,心里瞬间变得释怀起来,不再感到难受,不觉得每分每秒是在煎熬,心里开始放松,心情也逐渐舒缓变得轻松起来。
随着时间往后推移,我还有另外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我的意志得到了有效的磨练。三分钟热度是很多人常见的情况,我也不列外。决定做一件事刚开始的时候热情高涨,然后做着做着就没有然后,典型的是那种雷声大雨点小,说的就是我。为此常常懊恼,却毫无办法。三分钟热度本质上是缺乏恒心和毅力,一旦缺少这两样东西,兴趣点很容易从一个点转移到另外一个点。通过坚持跑步这件不喜欢的事,从简单的事入手,反复地重复的去做,刻意的去练习恒心和毅力,直到它们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我发现自己坚持做下去内心没有那么痛苦的感觉。这就是在我看来,所谓的灵魂宁静吧。
4
写作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事之一,对于一个从未写过日记或者其他文字的我来说,坚持每周写一篇文字,的确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痛苦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理上的痛苦。因为不知道如何下手这笔,不晓得如何选择题材,更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有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更谈不上怎么去组织语言。所以,我心理上很痛苦。直到有一天我看到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谈到关于写作,他在书里写道:“尤瑟纳尔女士借阿德里安之口云,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当你写作和计算时,就是在思索。”在那一刻,我倏然就释怀了,原来自己根本没有去思考,这才是问题所在。
看到这句话,我心理上的那种难受状态缓解了很多,我开始思考怎么去选择要写的题材,从身边的人或事去观察,寻找写作需要的介入点,我不再追求能写多少字,不再追求文字要多么优美,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我观察到的东西经过思考,把思考的东西表达出来。写作即使思考,思考即是写作。
通过坚持做我自己不喜欢的事,刚开始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后来慢慢地发现,这个过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痛苦难受,反而在坚持中克服焦虑,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我阅读《月亮和六便士》带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