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疫情所迫,在家一月又一月。无聊漫步于田间小路。眼望刚刚抽穗的麦苗。小时下学和父母忙农活的情形,不禁历历在目,恍如隔日。不觉发出感叹:哪有什么“天荒地老”?会变老的只有人;会变荒的只有人的头发。

感叹完。进而有了如下感想。

感想如下——

对比今昔。我生活的这片土地。她仿佛就像永远也长不大的红孩儿。几乎没有多少的变化。唯一变化的只有人——原来辛辛苦苦耕作的父辈们都老了。年轻人差不多都在外地工作,留村的都是老人、小孩。我们这一代对于农事,恐怕也只剩下小时候帮父母下地干活的模糊记忆了。

真要说变化,还是有一点点的。不过我说不出来到底是变好,还是变坏了?

以前家家户户每年都是种一季棉花一季小麦。现在几乎都是一季小麦加一季黄豆。好多户都是把地租给亲戚种,自己安安心心在外打工了。

以前都是几家合伙养一头耕牛。现在村里已经没有牛了。耕种全是机械化的了。

以前田间小路全是土路;田沟也是自家挖的泥土沟。现在土路上全铺上了石子;土沟三面都铺上了预制板、抹上了水泥。

以前每年都要交提留。现在每年都有粮食补贴。

过去提倡“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中国。一个个在外打工回来的农民,现在却越来越坚定了“种田没有出路”的决心。

不得不承认:国家政策以前都是在“以农补工”——牺牲农业的发展,促进工业的发展。现在工业发展起来了。是否该回头找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工商也迅猛发展了四十年。农业的“改革开放”应该也不远了吧?我觉得属于农业的时代,快来了。

“国家的一小步,平凡人的一辈子”。农业发展还是得靠国家的政策指导——正确的人制定的正确政策。

一个怀才不遇的人需要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农业大发展的伯乐又在哪里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忙碌的生活节奏在春节也不例外。原以为不用外出旅游就可以悠哉悠哉地在家里睡个天昏地暗,不曾想,前几日不知不觉中加入到...
    芳菲随笔阅读 3,301评论 0 1
  • 上图是我的故乡,在以前叫蛮夷之地--福建戴去山脉蓬莱山下的尤溪处下的一个小镇。 这里曾是个“看山看石头,出门吃竹头...
    余妺阅读 4,046评论 0 2
  • 6月15日,朋友家有弄璋之喜,我由城里到乡下老家去。 这是一个多云天,便没有晴日的暑热,一路上翠柳夹道,凉风习习。...
    芳径歌者阅读 3,218评论 0 1
  • 01 这是一个多变的时代,更是一个容易衰老的时代。80后霸占社会热题榜不过短短几年,90后就迫不及待地宣告新时代的...
    北辰恒星阅读 5,328评论 6 21
  • 麦黄时节天气时而燥热晴空万里,时而闷湿大雨倾盆,劳累的老妈因上火而牙龈肿痛,嗓子干哑,抽动太阳穴疼痛难忍,...
    MSECYana媛阅读 4,39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