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可能是爱情,可能是友情,还可能是亲情。
好多事情当时觉得没什么,可是却像烙印般刻在了记忆里。
我们不断地成长、改变,越来越强大,可是很不经意的一件小事情,一下子就把我们最脆弱的壁垒打翻了。
七八岁时吧,父亲和一个伯伯在客厅聊天。不知道他们在聊什么,但是感觉得出父亲情绪不好,阴沉的脸色。我在卧室,想要打开衣柜拿东西,疏忽了挂在衣柜门上的父亲的曲胡。曲胡掉了下来,曲胡筒和杆摔得分开了。父亲闻声进来,骂了我吧,从背后踹了我一脚,把我赶到了院门外。骂了什么不记得了,踹得也不疼吧,但这一幕,却像无声的黑白电影一样存放在了某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闪现了。伯伯走时,看了一眼站在院门外的我,没有说什么。想起这个画面,羞愧和尴尬瞬间就会浮现。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雷厉风行,重情重义,也很疼爱我们,可是脾气暴躁。从小对于父亲,我又敬又怕。曾经想着自己要是不会察言观色该有多好,就看不见、记不得父亲凌厉的眼神儿了。2015年在给8岁的外甥女教英语时,她没有完成作业,我又正值考研备战期,我训斥了外甥女。可就在训斥她的瞬间,我分明地看见自己的眼神儿和小时候看到的父亲的眼神儿是多么的一样......
现在仍会有担心、隐隐的害怕、不踏实的感觉,尤其是自己没有认真工作的时候。有时候我也不明白我的怕,是源于什么。不愿意将成年以后的一些情绪完全归咎于原生家庭的一些教养方式。但是今天突然意识到,完全不联系,也是不合适的。它的影响深远到我们可能想象不到的地步。如果不是刚刚把上面那副场景描述下来时我不觉间的泪流满面和打字时手的颤抖,我自己都不会意识到这件事儿会是如此的深刻。纵然我万分理解当时情境下的父亲,但那个8岁的小孩儿,连同她的害怕、委屈、羞愧、尴尬一直都在那里。
可是,那又怎样呢。我们还是爱着我们的父母,爱着我们的童年。谁说的,没有一个原生家庭是完美的,对啊,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伤痛。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地打开、接纳自我、接纳别人,做一个完整的自己,不把这种伤害宿命性地传递到下一代。并不断地、不懈地追寻自己最想要的人生与梦想。
亲爱的小孩,不要怕,我们已经长大了哦,你永远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