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将是一个系列的文章,整理和记录我对软件架构设计的感悟和理解,与大家一起分享经验和教训。
架构是什么
软件系统的设计由开发者的决策和意图构成。设计可以被划分为软件架构
和详细设计
,通常认为架构设计更关注于宏观的、整体的规划和决策,类似建筑行业的顶层设计,例如,我们通常不会在架构设计中考虑该用何种设计模式,这通常体现在针对某一具体业务组件进行的详细设计中。
那么,我们如何区分二者的区别呢?请参考Mary Shaw和David Garland:
随着软件系统规模与复杂度的增长,整个系统结构的设计与规格说明书变得更为重要,甚至超过对算法与运算数据结构的选择。系统的组织,如组件的组合方式;整体的控制结构;用于通信、同步及数据访问的各种协议;针对设计元素的功能分配;设计元素的组合方式;物理分布;伸缩能力及性能;演进的维度;在多个可选设计方案中作出选择。这些都是软件架构层面的事。
回到标题最初的问题,何谓软件架构?我个人比较推崇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的定义:
计算机系统的软件架构是解释该系统所需的结合体的集合,其中包括:软件元素、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二者各自的属性。
该定义罗列了软件架构中至关重要的要素:元素、关系及属性
。就像有人讲计算架构本质上就是三件事情,我们所有的手机、电脑、PC、超算本质上都在处理三件事:计算、存储和通讯
一样,我喜欢这样直指本质的简洁表述。
而架构设计呢?我的定义是,
设计者在各种
约束条件
(时间、成本、利益相关者的关切、未来系统的扩展演进等等)下,针对特定领域
,所做出的一系列合理的权衡和决策集合
,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决策和意图
- 约束条件:任何一个设计都无法摆脱特定的约束,例如,客户暂时没有预算为新系统采购一批新的备份设备,而现有系统中已经在运行的刚好有一台这样的设备,但是能力有限,我们该如何开始设计?设计一套完备的备份方案付诸于PPT上,但是无法实现?还是利旧设备,错峰备份?
- 特定领域:架构设计离不开领域知识,再通用的设计也有不适合的领域,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关切,对质量属性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金融系统更注重安全性,电商To C类产品则更关注性能、并发处理能力及可用性等
- 合理的权衡和决策:正如CAP理论所讲的那样,C、A、P无法同时满足,架构设计也是一样,例如,为了提高安全性,我们使用HTTPS协议以及各种加密、解密手段,但是,这可能对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一种决策往往也会影响着另外的决策,因此,架构设计需要不断在各种各样的决策当中权衡,直到找到合适的那一种组合
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架构设计伴随着投入,伴随着成本,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收益和产出,可能是解决当下的问题,但更常见的是预见未来的风险;我个人比较推崇风险驱动的架构设计,过早、过细、超前的架构设计都不一定是合适的,按需的才是合理的,何为按需?权衡风险和收益
。
从一个项目架构设计开始
此处想基于一个项目作为基础,阐述下当时的理解。之后的系列文章将会更深入的剖析各个板块的经验。
背景
因为涉密,不会涉及到过多的背景,项目特点:
- 规模很大、耗时很长,设立了专门的PMO团队
- 未来产品面向的用户群体都是内部员工,但是基数也非常大,我们预判会有操作尖峰时刻(虽然实践证明,尖峰时刻的并发还是没有预想的高)
- 集成难度高:同时在建的就有六个系统,还涉及到不同的业务前端系统的对接,预期使用总线模式
- 基础设施自建:为什么要单独把这条提出来?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涉及机房建设、网络规划、安全规划、虚拟化等等,纷繁复杂,正常讲一般是独立于软件架构设计的
何时开始的?
项目之处就开始做的架构设计。有人讲,不是要先识别风险,排列优先级,然后才开始架构设计吗?架构设计的其中一个收益就是,降低复杂度,而复杂度正是我们最大的风险。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例如,利益相关者的关切等等
做了什么事情
翻开我的技术管理-设计阶段的目录结构,我区分了如下几块:
首先,区分架构设计与详细设计:
- 架构设计:顶层设计,体现我们对系统整体的设计决策,为开发人员指明前行的路,安装好规划的导轨
- 详细设计:针对不同的功能模块,综合运用UML、设计模式等等手段,为开发人员明确工具和手段
架构设计我们规划了如下几方面内容:
- 总览&设计草图:通常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将会产生很多中间产物,同时,也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研讨和思维碰撞,此处主要归集相关的输出
- 基础架构设计:此项目从硬件采购到机房规划,再到网络规划等等均是从0开始,此处规划了软硬件采购清单、安装计划等等产出物
- 系统架构设计:此目录规划的是软件系统的设计,实际上包含了
- 业务需求分析:首先需要对系统建设的初衷加以解释和说明,业务的痛点是什么,产品的定位是什么,产品如何满足业务,优化流程?
- 建设原则与目标:建设原则通常是业务和技术双重保障,例如,业务可扩展、流程标准化、技术先进性、数据安全性等等;架构目标通常是技术类的非功能质量属性,例如,我们定义的高可用性、高可扩展性、高效低成本以及安全可靠性等等;同时,我们也会阐述如何保证我们的架构目标能够真正落地
- 集成架构:待建系统在整个企业信息化架构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周边系统的联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连接器的选择,REST风格的网络调用?分发-订阅风格的交互?等等
- 功能架构:也即我认为的领域知识,系统功能的横切面;
集成架构讲的是全景概览图,而功能架构则是对在建系统内部领域知识的细化,是整体视图中的一个局部视图,可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系统内部的功能概览
;例如,系统涵盖了哪些功能模块,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 技术堆栈:相较功能架构而言,这是个技术视图。例如,可以展示我们的分层架构,技术堆栈组成,技术选型的权衡及抉择等等。面向开发人员则可以一眼看出他们所需具备的技术领域知识
- 部署架构:一般分为逻辑部署架构、物理部署架构以及网络拓扑三个方面,逻辑部署架构主要是对各个组件进行示意;物理部署架构则从实际的物理硬件方面入手描述组件的运行载体;网络拓扑一般展示组网方案等
- 典型场景方案说明:例如,不同的子系统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那么,则需要考虑基础数据交互的问题,是本地冗余基础数据还是实时交互获取?用户操作尖峰时刻,如何应对高并发?缓存请求、异步处理?如何与外部系统交互?
- 关键质量属性方案说明:例如,如何在各个层次保证可用性及可扩展性(服务、缓存、队列、数据库、存储等等)?如何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应用安全-登录、审计、功能/操作/组件/数据权限、防SQL注入、防XSS攻击、防横向越权等等,网络完全-划分安全域、分层防护等等,主机安全-定期更新OS等等)?如何保证数据可靠性(容灾备份等等)?
- 网络、安全、备份、集成:实际上都会涵盖在上一节的系统架构设计输出中,只不过每一个架构视图关切点不一样,相关的目标用户也不一样
- 数据库架构设计:一般会从概念视图入手,识别领域对象及关系,然后进行设计。我们是从全局开始的,但未来一般是敏捷迭代式的
- UIUE设计:页面、交互设计,一般会有专门的设计师负责,此处只是为了完整性说明
- 架构设计评审:为了控制风险,大型项目一般都会设置专门的评审会对业务、技术架构进行评审,结合领域专家、技术专家、关键用户一起
- 历史版本:记录心路历程
- 参考资料:记录参考资料、数据、引用等等
教训是什么
- 一系列原因,决定了我们的架构设计与后续阶段的关系是瀑布式的,架构设计以期是完整的、一致的、大而全的,并不是风险驱动的、按需的设计
- 总体框架及蓝图是完整的,但是每个部分的细节仍然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这也是接下来的系列文档需要分解和补充的
下一步
分解和细化每一类模块的意图、方案及具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