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断断续续地读了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实业家稻盛和夫老先生的《活法》,可以说《活法》就是他老人家的人生哲学,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大众来说,更实用。
在书中,老先生提出了一个“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他认为人生或工作的结果是由这三个要素用乘法算出的乘积,绝不是加法。他指出,能力是指我们一个人的才能、知力,更多的是指我们先天方面的资质。如智力、在某一方面的天赋、健康的体魄等等;而热情,实际上是指从事本职工作的激情或努力的态度,这个是变化的,也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控制的后天方面的因素。但在这三个要素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精神应有的状态或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在这儿我想到了宋朝王安石的著名诗歌作品《伤仲永》的故事。天圣三年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5岁时无师自通,提笔写诗,而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一时成名。很多人都花钱求他的诗,对他的父亲也很尊敬,用对待宾客的礼遇对待他,于是他父亲就带着小方仲永到处以拜访的名义去各处炫耀。明道二年王安石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他请已经十二三岁的方仲永作了几首诗,方仲永作出的诗与之前相比已略有逊色,这让王安石有些失望。康定元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二十岁的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王安石感慨于方仲永的遭遇,写下我们今天读到的《伤仲永》一文。
即使在今天,也不乏这样少年天才而后折损的故事,象曾经轰动一时的湖南少年天才魏永康、江西神童宁铂,都是少年得道,但后来的发展都不太理想,魏永康后来被学校劝退,三十多岁就英年早逝,宁铂在三十多岁的时候选择出家后来还俗。
这些人都是天资聪颖、智力超群,可以说能力具备,一度也有热情,但为什么后来发展得都很一般,甚至有的还不如普通人呢?我觉得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思维方式。因为长期异于常人的智力,以及他们出生那个年代对知识的渴求,周围人的吹捧,让他们不论在人际交往还是生活自理方面都处于一种不正常发展的状态。后来随着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知识继续在增长,但他们对人事物的思考、思维模式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这直接导致他们不论在生活自理能力、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水平仍然还处于十几岁的状态。想想一个身体上已经成熟的成年人,仍然用十二三岁的思维方式处事,这样的发展结局又会好到哪里去呢?所以还是回到老先生的那句话,思维方式决定人生。
思维方式小到对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起居、大到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其实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象2015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新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模式,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最终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七年多的实践充分向世界证明我们国家关于全球共同发展这个思维方式是正确的,发展到今天,参与到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和地区一共有60多个,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自信、有能力的中国。
正因为认识到思维对一个人不论是个人提升、日常生活还是为人处事的重要性,所以我来到了书友社,来认认真真地学习老师的构建式思维真阅读,通过沉下心来真阅读,实实在在去践行构建式思维,期待自己会在各种形式的训练中真正拓宽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