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姑娘从小是别人眼中的乖乖女。在家很听父母的话,任何事自己无需了解太多细节,照做就好。青春期时,她不像其他同学那么叛逆,上了那么多年学,也未谈过一次恋爱。甚至是大学所选的专业也是迎合了父母的要求。工作后,离开了父母,她就变得手足无措,难以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对任何事都毫无主见,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她,对生活没有憧憬,感觉很无力。她向大家求助该怎么办?
我当时看完后,特别有触动。
在世俗的观念里“好孩子”就该是听大人的话,好好学习,安分守己。只不过,别人不能够真正体会,成为一个很懂事巨听话的孩子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听话就像一个魔咒一样,时时逼着孩子咬牙坚持到底,不断忍让,以至成年后往往变得优柔寡断,疲惫不堪。
美国著名育儿作家艾尔菲·科恩在他的著作《无条件养育》一书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当我们无法奖励,不检验养育目标时,就只有默认那些只图强迫孩子听话的养育行为。这意味着我们只是将焦点放在了图自己方便上,而非孩子的需要。”
这本书中,作者建议父母不要只是专注于孩子的表面行为,当孩子的行为符合我们的要求时就奖励,不符合要求时就惩罚,这都是有条件的爱。而是要探求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和需要,无条件爱孩子这个人。同时,他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原则和建议,供读者参考。
老实说,这本书不好读,因为他的很多观点似乎“离经叛道”,颠覆了我们一贯奉为真理的传统教育理念。
在本书中,一些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都被作者无情的给与反击。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1.表扬
我的一位学生家长每次都要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多鼓励她女儿,尤其是要在全班同学多表扬她。她特别说明,她在家就是这样,只要孩子做事让她满意,她一定会给女儿物质奖励,口头称赞。
在我们常人看来,这样的奖赏教育很不错。不过科恩指出,奖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绑架。孩子的表现只要符合大人的要求,就能获得奖励,这是有条件的爱。
当一个人获得的奖励越多,就会对事情本身失去兴趣,而执着于一直获得奖励。孩子不再对事情本身感兴趣,总是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做事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取悦别人,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没主见的孩子。
2.道歉
在孩子犯错之后,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打了其他小朋友,或者不遵守规矩破坏了物品,作为家长,就应该管教孩子,至少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特别是外人在场必须得说“抱歉”、“不好意思”、“对不起”等词。这才是一个有教养的孩子该有的表现。
不过作者觉得这只是家长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实际上就根本没有关心过孩子的真实想法,强迫他们说出心口不一的话,给他们徒增压力,反而没有时间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更可怕的后果是,这是在训练孩子学会说谎。
当看完这些,我也开始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儿育女后对孩子的看法。
孩子刚出生时,看到他第一次啼哭、喝奶、打嗝、放屁,我们都是满心欢喜的,只是因为父母单纯的爱着孩子,就这么简单。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我们对他的期望越来越大,于是想让他成为我们心目中的他。所以,当孩子如我们意愿时,给予孩子温暖与关心,当不如愿时,就会哄骗、斥责。
于是,渐渐地,我们成了孩子眼中患得患失的家长!
曾经的我曾在育儿书籍中跋山涉水,千挑万选,甚至一度迷茫,到底我该信谁的理论。
后来我才明白,在养育路上,根本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模式可供套用,只需跟着专家一路行走就好。养孩子,就必须独立思考,用心做出自己的判断,每种思想的合理之处,为我所用。
所幸,科恩并没有直接调配好材料,把配方直接扔给我们,而是告诉我们,所有的养育建议都不可以作为普世真理,照搬就行。
他在书中用亲切的口吻,平和地和读者聊着天。因为他也不算一个完美家长,也曾在育儿路上踩过各种大大小小的坑,以后也还会。所以他提供不了完全不出错的育儿指导。
不过,他又是一个严谨的作家,本书的理念都建立在大量的科学研究之上,有确凿的数据资料和多家权威理论作为支撑。
那么该如何做到无条件养育孩子呢?
作为父母,我们最关心点的问题不应该是“如何让孩子听话?”而该是“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养育不是无原则的溺爱,或干脆不管孩子,而是将重点关注在孩子的本人身上,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当然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可以拒绝,但一定是被认真考虑过,而不是粗暴打断或者选择直接忽视。
在本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13条教养原则,每一条都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视角,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深思熟虑
重新考虑你的需求
关注长远目标
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尊重、尊重、尊重
真实可信
少说,多问
记住孩子的年龄
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
不说没必要的“不”
不要那么死板
不要匆匆忙忙
虽然,这13个原则看上去总共只有短短100字而已,但是要把每一条实施下去,着实不容易。养育孩子很难,改变自己的育儿观念更难,但是不管如何,能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养育行为,并能迈出双脚,走出第一步,就已经很不错了。
记得,孩子刚会走路时,总是喜欢横冲直撞,看到什么东西都很好奇,喜欢去摸一摸,碰一下。家里老人在的时候,看到这类情况,就特紧张,会大声地喊不要去碰这,不要去碰那。很多次,孩子在喊停声中,吓得缩回了手,一脸惊慌。
事实上,老人是太爱孩子,怕孩子受伤,所以才干涉孩子的活动。只是,不得不承认,过多的喊停说“不”的确会给孩子带来沮丧,让他们感受到了大人的控制。
后来,我就把危险的物品都束之高阁了,保证孩子在相对完全的空间里自由玩耍。老人嘴上虽然勉强答应不再严令禁止,心里终究还是放心不下,不过最终还是执行了下来。
不过,也就在当了父母后,才能感受到自己父母曾经的用心良苦,养育孩子真的不容易。
读完本书后,我最大的收获是,放弃了一定要做个完美妈妈的执念,反思自己曾经走过的错误道路,坦然接纳现在的自己。
无论孩子现在多大,从现在开始蹲下来以他们的视角来看问题。父母是否为孩子好,只要换位思考,真心感受一下,才会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
养育技巧千千万万,只是孩子却是独一无二。但不管怎样,爱孩子就是无条件的。
另外,我相信看完这本书后,每个人都会再次反思,我们真的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