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用户的“潜在”需求变为“真正”需求
- 人们的购买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惯性、疑虑、懒惰、习惯和冷漠。需求就像用钥匙打火发动汽车一样,在激发力的驱使下,一拧就着。
- 激发力,商业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可以让冷淡的骑墙派变得热情,并最终自觉自愿地成为魔力产品的客户。
- 如果与客户深入交流,我们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人们的购买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惯性、疑虑、懒惰、习惯和冷漠。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听说了一个十分优秀的新产品,而并不一定会购买;就算真的购买,常常也是在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虽然魔力能吸引到我们的注意力,但却需要一个具体的、能让人采取切实行动的激发力,才能让我们真正把产品买回家。
- 要利用外界资源来创造背景因素,而不能一切只靠自己,从无到有地打造自己这款产品所需的背景因素。追求变幻莫测的新需求的过程中,你永远不可能拥有足够的时间、金钱、天赋或情感能量,为自己的产品备齐所有繁冗琐碎的背景因素细节。白费力气重复前人完成的工作,并为此投入宝贵的资源,无异于自掘坟墓。
- 如果你在市场中以先锋的姿态推出某种产品,没有先例、没有道路可寻,在这样的情况下,关键就在于尝试。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因此,你尝试的越多,发现的
就越多,学习的就越快,前进的就越远。
缓慢的改进就等于平庸
- 以强大的45°角向上攀升,甩开无耻的模仿竞争者,只有快速迭代才能将创造需求的赢家与落败者区分开来的关键。
- 只有每个人都成为需求的协同创造者,才能实现真正陡峭的提升力。
- 产品在首次发布之后不断改进速度和频率,这个变化轨迹就可以被看成是精进曲线。精进曲线越陡峭,客户就能从中受益更多。有些产品的提升轨迹是以平坦的5˚角向前发展的,而另一些产品则是以强大的45˚角向上攀升。斜率越大,现有客户就会越满意,也越容易吸引到新客户。
- ,如果每一个员工都是公司成长中充满激情的参与者,都是需求创造中的合作者,才有可能实现真正陡峭的精进曲线。
去平均化:一次增加一类顾客
- 要设计出一款能满足所有客户的产品,永远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这样做,只能导致功能过剩(提供很多人不需要的功能)、功能缺乏(忽略人们实际需要的功能)以及纯粹的错误(依据猜测和近似性来选择功能,而不以现实为基础)。
- 用准确的眼光,抛弃“平均客户的迷思”,破解令他们心动的关键,了解他们的购买欲望、方式和心理价格,那么,明天的客户必然存在于某个地方,随时等待被发现。
- 需求创造者则会坚持将目光集中在需求的差异上,不断探究客户之间的区别,以及客户针对这些区别做出回应的方式。之后,需求创造者就能将客户看作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平均客户”,按照他们真实的感觉、体会和需求,将客户群体细分为许多不同的子群体。
- 组织可以利用一系列的技巧,应对需求差异性。至少用到两种:产品差异化,以及能实现个性化的产品平台。
用成本有效方式应对差异性的5大策略
- 创造出产品的不同版本,最好令其中的大部分元素保持一致,以降低成本。如苹果
的iPod,从价格49美元的iPod Shuffle到399美元的高端iPod Touch,有多个版本供客户选择。 - 创造一个带有补充服务的平台,以满足个人客户的具体需求。
- 提供针对不同组织的解决方案,任命专人负责针对具体需求来对产品进行定制,以
确保其工作效果。如彭博和利乐与全球成千上万的大客户之间定制服务的紧密合作。 - 利用专有信息,对产品进行个性化处理。如亚马逊和奈飞的推荐引擎受到客户购买与评分历史记录的影响。
- 在必要的情况下,设立一个新的业务部或新公司,专门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服
务。如雀巢在进入浓缩咖啡市场之时,凭借Nespresso品牌所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