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母亲节的一场悲剧,变成了网络中的一场闹剧,亦是让人难受的一场反思剧。
我想像那个十六岁的男孩子从楼上一跃而下的弧线;想到他母亲说儿子离去前灿烂地笑祝她母亲节快乐——
我很想知道,那个男孩子的心里到底经历过什么。
但是,不可能了。
然后想起曾在朋友圈被好几个朋友安利过的电影《阳光普照》。
对啊,也许,这个男孩子就是另一个阿豪。
其实,由许光汉饰演的哥哥阿豪并不是《阳光普照》的男一号。
电影着墨更多的是弟弟阿和与爸爸之间的复杂情感。
故事节奏很好,且说来并不复杂:一个非常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严父慈母,优秀的哥哥,顽劣的弟弟;
弟弟带人砍人、进少管所,然后他出狱,努力重塑人生,重修与父亲的关系 。
父亲亦渐渐地正视自己,恨铁不成钢的起因,恰恰是因为爱。
而受到父亲宠爱的哥哥阿豪则是阿和的对照组,优秀,温柔,是父亲的希望与骄傲。
他的戏分不多却一直存在着,不但是全片让人印象最深的角色,同时,导演还借他的口说出了电影的“题眼”:阳光普照。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向往着阳光。
我们喜欢阳光男孩,阳光女孩,我们喜欢人生灿烂天天都是艳阳天。
但如果真的始终处在阳光下,又是怎么样的光景呢?
无可躲避。
植物动物会被晒焦,人会为维持“人设”而疲倦不堪。
电影中哥哥讲过一个黑寓言:司马光砸缸,想救的其实是处于黑暗中的暗黑系的自己。
也许你要说他矫情。
身在阳光中却不知福,有没想过阴影里被父亲忽略和责骂的弟弟?
不,他当然想过,他就是因为想了太多,才无法承受。
你以为世事“非黑即白”,你以为的阳光的就要一直阳光——
根本不存在。
正是因为你认为的“非黑即白”、“阳光普照”,才让坚强的人没办法软弱;才让黑暗里的人无法再度走向光明。
而事实上却是,有光,才有暗;没有暗,何能显出有光?
现在一直在强调要有正能量,但可知物质守恒是需要负能量才能一起完成?
阴和阳,从来就是相互依存,互相妥协,最终才能达到和解,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阳光普照》里,和解了的,是偏心的父亲,是改过的弟弟。
无法和解的,是无处躲藏的哥哥,是从头坏到尾的菜头。
女性的角色,在片里则全是坚韧和隐忍的代名词。她们一直在做背景,一直在做最重要的支撑。
她们接受命运所给予的一切,她们委屈了自己,努力地平衡着一切。
但母亲最后在山顶的恸哭,你会知道,她就是“另一个”哥哥,她们也想逃避,只不过她们咬着牙挺了下来。
人世艰难,各有各的不易;
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想要救赎,可并不是每个人都得到(也许他们得到了,但不是惯常意义上的“救赎”)。
换作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有这样那样的难处;
与其一味地打鸡血,不如给阳光一点阴影,给黑暗一点光明;
也许,就不会那样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