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阅读的人运气不会太差。----班克漫读书有感
在看这本书之前,对于周鸿祎这个人,我对他的了解不超过以下一组名词:360安全卫士,红衣教主、3q大战、互联网大佬。
刚看完周鸿祎自传《颠覆者》的一至六章,主要讲他的求学时光,还没看完全书,我已对周鸿祎“路转粉”了,迫不急待想写点读后感了。
李开复评价这本书说:可读性很高,故事很精彩,年轻照片很萌!
就目前看的内容来讲,与我同样读了1/3左右的《网-阿加西自传》比起来,虽然《网-阿加西自传》是被时代周刊评为史上最好的传记之一。我觉得《颠覆者》才是我今年迄今为止看过的最优秀的传记。《颠覆者》的一至六章,主要讲周鸿祎的求学时光。今天我想讲讲关于教育的思考。
在书的自序中,有这么个小段关于用大数据预测一个人的基本情况的描述:
从一个人的出身预测他所受教育的大致水平,从一个的教育水平判断他未来喜欢什么,从一个人的教育水平预测他未来的收。多数人都不知不觉地被划分进了统计模型,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和其他人一起过着大数据预测好的生活。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正值今年的双11节,快递非常多,楼下物业大厅开放到晚上八点钟,于是吃过晚饭,我带孩子去楼下物业大厅玩。几个小朋友一起玩时,一位小孩被另一小孩丢了下球,原本只是小孩子之间再正常不过的打闹,他的爸爸突然对他儿子说:
“打回来,别人打你,你去打回来”
“你是男孩子,别人打你你怎么办?打回来呀”。
小孩子反而被吓到了,哭着要回家,他爸爸继续说:“你先打回来,我们就回家”。
我们家住在本地算是一个相对高档的新小区,小区业主整体素质应该还算不错。但这位家长的言行,却听的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要不是他带孩子先走了,我都要脸红着赶紧带孩子离开,我怕我的孩子听进他的话受负面影响。如此赤裸裸地反复教育小孩报复其他小孩,就像在小孩子心中种下一棵毒草,我真担心会指引小孩人格扭曲生长。突然地,我觉得,一个人的未来真的会变得清晰可预测,他的家庭教育就已经注定了结果,所以逃不出大数据的统计分析。
周鸿祎在书中说:
你很难说清我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今天回想起来,一部分的我很适合应试这个教育系统,学习对于我来说非常轻松,往往是我看上去双目无光、吊儿郎当,但是成绩一出来,都是名列前茅;另一部分的我难以和这个教育系统相融合。
每个人都是个矛盾体,每个人性格都有多面性,在周鸿祎身上尤为明显。他在书中也说的很透彻:
调皮捣蛋挑事和海量阅读爱文章,看上去格格不入的两件事,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在我身上。听上去有点分裂,但是我自己乐在其中,这矛盾的我,就是我成长中典型的样子。
说实话,70后、80后的人读这本书,他就像我们学生时代班里的个别看起来毫不费力、而成绩特别好的那种学霸,让同学们又羡慕又恨。比如他提到,家里的电脑硬盘里有成千上万部电影,我们当年也都是这样在电脑里屯喜欢的电影,迅速拉近了80后读者的距离。所以会有很多关于求学时光的共鸣。
我推荐大人们可以去看看,但是很难说出推荐给合适年龄的孩子看看的理由。怕孩子没学会他的专注、广泛学习阅读、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些好的品质,反而,会被他那些爱出风头、桀骜不羁的坏习惯给吸引了,毕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他一样在调皮捣蛋中能够通过勤奋看书完成价值观升华的。在教育问题上每个家长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既希望小孩成龙成凤,但又不愿在教育上冒太大的风险。因为小孩子这个“产品”,家长们试不起,万一试坏了怎么办?所以,另一方面,天下的父母情愿孩子以后平凡点,也不愿从小让他去冒险。
所以他借用万维钢在《智识分子》这本书的一句话,来总结形容很多战胜家庭局限的人:
英雄,不是那些被大数据预测的人,他们,让这个世界变得有意思。
看了他的书,我发现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来源于他的目标明确、专注、自律、酷爱学习阅读、坚韧不拔的意志。
和其他传记有点不一样,这本传记阅读性很强,所以这也是推荐给大家原因之一。文笔流畅,文字讲究,故事性强,仿佛读小说一样,脑子里会自动浮现画面,字里行间坦诚真实,很多其它书的观点以及古诗词信手拈来。阅读这样的书就是是一种享受。这和他小时候喜欢阅读有关系。对于阅读,他这么说:
单纯的理工男经常缺乏基本的人文认知,就算技术再好也有软肋。
文字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文字不好,你没有办法写出一份漂亮的商业计划书,前言不搭后语而经常错失投资人; 文字不好,你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因为你没有办法精准地描述出产品的功能,打动不了用户;文字不好,你不能和竞争对手在公开领域沟通,做不出好的PR(公关),甚至连打口水仗都赢不了。
书中周鸿祎不止一次提到在事业面临选择的困难时候,都是靠运气赌成功了。其实换个角度我可以这样来理解,正是他少年时养成的酷爱学习阅读习惯,锻炼了思维开拓了跨学科思维,看的比别人更远,选择时更理性罢了。所以在我看来,爱阅读的人运气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