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爸爸和妈妈忙着做生意,我就住在外婆家,当然,我这里不这么称呼,都是叫姥姥,我还记得姥姥炕头上有一个大大的箱子,箱子里全是好吃的,每到晚上,我就在热乎乎的被窝里听外婆讲故事。
讲故事这个技能简直遗传,我妈妈也很会讲故事,因为小时候我和妈妈很喜欢看《聊斋》,所以除了一些童话故事,还有一些神话故事,最近看了《故事力法则》突然想到很多小时候的事情。
今天就分享一下我在这本《故事力法则》所学到的知识点:
1、
对于有一个故事而言,它除了需要一两个主角和些许配角之外,还需要两个故事要素:主角要面临的挑战,主角在故事前后的变化,无论是一个小说还是电视剧,或者你准备的一个聚会小故事,它都需要一个关键事件,因为它可以直接将故事推向高潮,将主角的形象进行再一次的完善。
所以当你为一个有雏形的主角构思情节的时候,你可以先给他构思一个关键事件,让他之后快速成长,当然,你也可以借着这个关键事件,让这个故事更快的成型。
很简单,在纸上画一条直线,然后在线的中心画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关键事件,这个点之前,就是前导时间,也就是主角在故事开始发生的时间,关键事件后面的部分就是后发事件,也就是故事后半部分的事件,有这么一个框架,写起来就非常的简单。
2、
无论是讲一个故事,还是写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需要先搭一个简单的框架,在这本故事力法则中,作者给出了一个他经常使用的框架:意图,上下文语境,行动和寓意,这称之为ICAP模式。
所谓意图,就是你要讲这个故事的原因,你要通过这个故事让读者或者听众理解或领悟到什么道理,或者你仅仅是想讲一个搞笑的故事,逗笑他们。
关于上下文语境,就是故事的走向,故事里的主人公地点,场景以及从哪儿接受挑战到最后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在上下文语境这个环节中,需要清楚你的主角从哪里来,通过一些特定的情节,把他带到哪些地方去,让整个故事看起来完善和精彩。
关于行动,就是故事中的主角经历每件事情做出的反应,在处理这部分的剧情时,你需要最大化的调动你的理解力,或者将你的行为带入其中,来描写主角的反应或者内心感受。
关于故事中的寓意,你首先应该想好你讲完故事后,是你向听故事的人解释,还是让听故事的人自己领悟你故事中的寓意。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你讲完故事后,你可以先让听众说出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看法,然后你再讲解一下你故事中的寓意。
这本《故事力法则》里面不仅仅讲解了一个故事的基本要素,如何塑造一个精彩的故事,以及如何成为故事高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分享,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