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8月中旬就看完的,因为比起一般作品特殊的地方在于,作者是枝裕和本是一名纪录片导演,后面又拍了同名电影,书是在电影之后出版的,就一直想等看完后来写个书评+影评的总评价。
当时看这本书是源于看到网上写的书中的一句话:意义嘛,没有也无所谓。做什么事情都要追求意义的话,人就离倒霉不远了。
太喜欢这句话了。
昨天也终于把电影补上。我在想:如果死亡可以这么浪漫就好了。
天国的中转站里有一群逝去的人,他们要在这里度过一个星期并选出生命中最开心的时光,而工作人员的任务就是引导大家回忆,并把他们选出的片段拍成影像,逝者在去往天国时,也便只存有这段记忆,而忘却了除此之外的所有。
每个人对于死亡和人生回忆的态度不尽相同,有人选择年少时在火车上吹风的记忆,有人选择了制作饭团,也有人选择了战争时向士兵挥手或是和恋人跳舞,不一而足。也并不是所有的都是快乐的回忆,有人觉得那些痛苦的回忆也让自己学到了很多:“那种彻底的绝望感反而在某个方向上为我开拓了新的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场景源于拍摄电影前采访的500名路人他们的回答,不是完全不接地气的艺术想象,也就更容易和普罗大众取得共鸣。
大部分人在周三已经选择了那份自己的专属回忆。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有一个老婆婆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一直不大理会,后来发现她已经沉浸在9岁的记忆里,在院子里采落叶和果子,无法回到现实中了;也有人看了一天自己人生的录像带,也没有选好自己想要拍成视频的那件事,更伤心的是,他原本以为自己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但是看到回忆录像带,他觉得电视中的那个自己很肤浅无知,进而感到十分失望,明明年少时不想过千篇一律的生活,要找到自己活着的证据,为什么活了那么久,还是过上了当初不喜欢的生活。
小说中也说到了一个现象,大部分人其实并不是活在现在和未来,在他们年长时就已经常常是活在过去了,所以在生前就知道哪些事是记忆中最深刻的,现在只是让这些事情重现。
记得以前有个同事说到,她询问她妈妈人生中哪段时间是最开心的,她妈妈觉得是刚毕业那几年,她觉得是大学去国外交换的时候,每个人说的都不是当下。
结合小说中这些人说到的经历,我在想是不是差不多过完了青春,大部分人人生中最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就已经过去了,其他时候其实内心平静就已经够好了。
回忆与化石不同,不会一成不变地沉睡在过去,也不单单只是风化,回忆也是会成长的。
这句也是书中我十分喜欢的一句话,并且深感认同。比如,你是因为不开心而离开了某人,可离开久了某天你回忆起,却开始后悔,很多时候是因为,时光淡却了伤心的回忆,只留下了好的部分。
其实人啊,可以想念过去,但真得不要活在过去啊。
周四时,其他逝者已经在拍摄属于自己的片段了,看了很多录像带的渡边先生还是没有选出属于自己的那份记忆。
望月的助手诗织似乎是一个性格古怪的女孩,会为了选“迪士尼吃松饼”的女孩感到愤恨(这点我好像看了电影也没有很懂),又因为望月看到渡边录像带里的一个女孩的眼神感到嫉妒,原来是她喜欢望月,而望月和渡边的妻子曾经结过婚,后来战死在战场后,就在天国中转站工作了。
天国中转站的工作人员,原来都是当年逝去时没有选出回忆的人。最后渡边老先生选了和妻子在一起度过的时光,诗织翻历史资料发现渡边妻子当年选择的却是和望月在一起的时光。望月是很多年都没有选出回忆的人,那一刻他才明白,他以为的轻飘飘的东西在别人那里也是幸福的回忆。所以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别人记忆里的光呢,这样想生活会不会浪漫很多。
最后望月选择了在天国中转站的工作时光作为回忆,下一周他去了天国,而天国中转站添了一位新成员,是说着要对自己负责所以选择不选的一位年轻人。
在临终时回忆自己的一生该是什么样的感觉,有时回顾自己三年前的某段难忘的日子都隐约有恍若隔世之感了。是枝裕和把死亡描述得如此浪漫,让我也少了一些面对死亡的恐惧。
逝去的人去了另一个世界,天空又多了星星,活着的人要勇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