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split》(中文名:分裂)是我目前看到的关于人格阐述最多样也最直接的电影,刚开始看,有点没看明白,只是被电影情节吸引,再看第二遍,对男主有了一些怜爱,第三遍看, 细思极恐,对任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电影讲述的是男主凯文,幼年时母亲对他严苛的控制、残暴的惩罚,为了保护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分裂出多重人格(约23种)阴影人格报复社会,绑架三位少女引发的故事。
这部电影通过心理医生对凯文的治疗提出一个核心讨论: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意义。每一种人格的呈现,都是一个内在的自己。
电影是以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女儿及女儿的两位同学从超市购物,在停车场准备回家为开始的,导演的拍摄也很吸精,男主的第一次出现是通过女主惶恐的眼神,望过去,一位陌生的光头男子坐在主驾驶,不说话,当后排座位的两位女生热闹的问男子是不是坐错车了,男主自然的带好了白色口罩,果断地用喷雾昏迷了两位女生,本来没打算加害女主的,但后来因女主内心充满了恐惧,想要打开车门往外逃,车门报警器惊动了男子,于是,女主也被药物昏迷了。当三位女生在一张床上醒来时,她们已被男子带到了一个陌生幽闭的石头房子里,对,这位男子就是电影里的第一个人格,男生丹尼斯。
丹尼斯强大、自信、无情,喜欢看裸体少女跳舞,并且有洁癖强迫症。丹尼斯在本体的凯文的精神世界里是一位保护者的角色。丹尼斯幼时就被妈妈暴力强迫,要求做事必须完美,有纰漏就要受罚,由于无法承受母亲残暴的惩罚,主人格让自己的意识沉睡,分裂出丹尼斯保护自己,也因此生成了“迎合妈妈”的人格。
异于常人,有不同人格的人,是下阶层,还是更优秀的人呢?当一名心理咨询师力排众议选择相信她的病人,并且真诚对待多重人格分裂的每一位,这样的职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是电影第三个片段给我的感受。
一方面,有人格在抢占时间私发信息给咨询师求救,另一方面,有人格在打马虎眼,转移咨询师的视线,试图做出一些冒险的举动。
三位女生被锁在幽闭的房间后,听到外面有两种声音在交谈,是一个冷冷的男性声音和一个温和的女性声音,女孩们用力拍门呼喊求救,门被打开了,迎面进来的是一位身穿红色毛衣,带着长项链的女士,除了五官与绑架他们的男子一模一样之外,这位女士的谈吐却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她优雅贤淑,说话轻声细语,对,她就是电影出现的第二个人格:帕特里西亚女士。
这个人格也是伴随着男主成长过程中的需求而诞生的,是男主理想中的“好妈妈”,与现实中的暴戾妈妈完全相反。所以,这也是一种补偿心理:现实中的妈妈越暴力,反而会越渴望拥有温柔美好的母亲。这位母亲温柔且慈爱(她第一次遇见三位女孩时,温柔端庄,还安慰女孩们不要害怕,说丹尼斯生病了,并且后面不会再侵犯她们),她还能影响有邪恶欲望的丹尼斯(后面丹尼斯说过,不会再给女孩们添麻烦,因为她们是圣神的食物,不可玷污)。但这位母亲也有隐藏的强烈控制欲,切三明治没有切到完美,会暴怒撂刀重切。
在男主的多重人格中,第三个出现的人格是九岁小男孩海德魏。这次依旧是女孩们在床上,从睡梦中醒来,一位身穿黄黑外套的小男孩远远地坐在地上,女主充满恐惧地问他是谁,几岁,小男孩都如实回答了。小男孩是蹲在地上走近女主的,从言谈中可以看出,男孩海德魏一直都害怕丹尼斯,他多次说自己抢占了丹尼斯的时间,丹尼斯马上就来,所以他得走了。
所以这个弱小的海德威小男孩,也是主人公的“内在小孩”:他希望长大(和女主接吻,性意识觉醒),希望不再被“大人”嫌弃(别的人格总嫌他闯祸惹事),甚至愿意主动把身体主导权交给“大人”(丹尼斯人格,帕特丽夏人格)支配,但这些并没有用,他的内在依旧是一个柔弱的、受伤的、不被认可的小男孩,正如男主受伤的、不被大人疼爱的童年。在电影中,人格海德魏原本是拥有身体控制权的,他可以让其他人格退下,但为了做一个受人喜欢的孩子,他不小心闯了两次祸,一次是第一次与女孩们见面,因为他,女孩们找到了屋顶的窗口,其中一位逃了出去,第二次是与女主接吻后,他开心的分享了自己的音乐唱片和舞蹈,女主让他带自己去房间看看,在那个房间里,女主拨通了通往外界的电话而惹了祸。两次惹祸,也都是丹尼斯出面收拾的残局,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本体凯文的人格支配权力,最后落到了丹尼斯的手上,因为人格海德魏也相信,伸手来了,他就不会再遭到他人的嘲笑了。
第四位是人格巴里(Berry),他是男主凯文本体自我意识的保留,也是为了满足凯文的社会需求而存在的人格,这个人格出现的场合都与咨询师相关。巴里是一位服装设计师,他性格外向,谈吐丰富且有创造力,具备良好的社会功能(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外界的专业赞赏等),来之前他都会带画作给心理咨询师看,并且乐于分享自己关于时尚的独到见解,他的言谈举止间有“表演型人格”的倾向。这也说明他渴望被他人欣赏和认可,也是一种补偿心理:通过才华横溢的外向人格,来补偿自己总被轻视、看不起、自卑、以及自我价值感极低的童年(被母亲苛求虐待下长大的小孩,是不可能拥有高自尊高价值感的)。
电影中,巴里曾几次来到咨询师家,但咨询师敏锐地发现,那不是巴里,而是其他人格在挤占着出现,例如洁癖强迫症人格丹尼斯,他说自己就是巴里,但多次旋转果盘、吃东西的一些细节小动作还是瞒不过咨询师的眼睛,在咨询师多次真诚的邀请和对峙发问下,丹尼斯终于承认是自己抢占了时间,他是为了安抚咨询师,转移咨询师的注意力,能确保神兽计划的成功。后来在深夜给心理医生凯伦发求救信息的也是巴里,但三人的抱团势力沉睡了本体,小男孩海德威又能获得身体的支配权,最终导致“野兽”的诞生。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巴里人格是被排挤的。
第五位是多次给心理医生发求助邮件的jade,jade人格呈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慌、无助,以及害怕被别的人格彻底支配。支配意味毁灭,所以他只能向外界求助。
第六位是凯文,也就是男主的主人格,他呈现了男主灰暗的童年、特殊的境遇,衍生出了23种人格,但自己作为主人格却无法再主导和驾驭自己的身体,反而被别的人格驱赶和压制。凯文采用的是分裂防御机制,是因为他在生命中实在找不到一丝暖意,所以唯有通过多重人格,同一房间,不同的位子,轮流坐凳子一样,去呈现自己的需求。
第七位是登山高手怪物,也就是其他人格称之的“神兽”。他高大威猛攀岩走壁,有着超自然能力,肌肉不受控制的爆青筋,他的特点是强大和愤怒。在人格丹尼斯看来,“神兽”是伟大而神圣的,“神兽”穿越了人类的发展和进化,所以他和其他人格会不遗余力贡献于“神兽”。怪物是“最”强大的,强大也就意味着可以不再被人伤害、可以保护自己,甚至可以吃掉不洁(即没有经过苦难和创伤)的人。物极必反莫过于此,当一个人的童年创伤刻骨铭心,且这种创伤还是至亲带来的,那么疼痛走到极限了,就会演变为近乎冷血的强大:既然别人总是苛求和伤害自己,那么唯一能保护自己的人就只有自己了,就算不惜失去人性,也要坚硬如兽般活下去。这也是丹尼斯人格和帕特里西亚人格,以及海德魏人格一定要沉睡主体人格,让神兽计划成功的原因所在,他们都是为了凯文好,但“凯文太弱小了,他不知道我们有什么样的能力,只有我们才能保护他...”。之所以说这部电影看到第三遍,我是细思极恐,是因为野兽代表的不仅仅是身体,而是电影中的野兽还被赋予了不可阻挡的信念,那就是彻底的、终极的分裂:遭遇过心灵毁灭的人值得升华,而幸福的人不值得怜悯。
虽然女主凯西对于野兽也是有着极端的恐怖,她内心也有被叔叔伤害的创伤,但凯西曾经有父亲的陪伴,父亲教她他如何打猎,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察和伏击猎物,所以,虽然她长期遭受虐待,精神濒临崩溃,但她就像等待猎物的猎人,压抑自己的痛苦,甚至呼吸,等待伏击成功的那一天。
所以,野兽的存在也赋予凯西自我救赎的意义。
电影的最后,凯西被黑暗笼罩的内心,被野兽撕开了一道裂痕,虽然过程充满残忍的恐惧,但是凯西有了希望。
那就是让阳光照进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