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纪实作品,里面的“我”就是这本书的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她1941年出生,父亲是一位矿工,前夫是一位卡车司机。她自己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洛克菲勒大学拿到生物学博士,而后成为一名专栏作家。
芭芭拉这本书就是她作为卧底去体会挨穷、受苦受累的感觉,她的工作轨迹是在佛罗里达州当餐厅服务员,在缅因州当女佣,在明尼苏达州的沃尔玛超市里当售货员。她通过本书揭示,低薪工作不仅仅让人在物质上陷于贫困,也会造就精神上的贫困。富人和穷人在争夺生存空间,富人会用高价把穷人住的地方买走,富人会抬高房租。富人和中产阶级人士对贫穷采用了一种共谋的沉默态度。那些低收入者,做着不稳定工作的人,会在绝对贫穷线上挣扎。
这本书一共四章,前三章分别讲的是她当侍者、女佣、服务员的经历,第四章叫成果评估,对她的调查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
第一个结论,一个身体健康的单身人士,无法靠辛劳的汗水养活自己,原因就是薪水太低、房租太高。
第二个结论,低薪工作限制了一个人的行动能力,剥夺了一个人的基本公民权和自尊。
第三个结论,贫穷看不见了,人们对贫穷和穷人的话题采用了一种“共谋的沉默”的态度。
现实中,本身不贫穷的人很难理解贫穷那种极度痛苦的状况:一个小热狗就是一顿午餐,一辆拖车就是家,一旦生病或受伤依旧咬紧牙关撑过去。
富人或者中产阶级,不想和穷人分享空间和服务。他们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搬到同一阶层居住的地方,不搭乘公共交通,富裕的年轻人也不会在暑假打工,他们不愿意干让人满头大汗、薪水低又对大脑没什么好处的事情。富人和中上阶层总以不耐烦的态度对待穷人,他们依赖低薪劳工付出的劳力生活,却不会产生羞愧。芭芭拉还讲述了自己寻求社会救济的一次经历,在她真的面临挨饿受冻的情况下,她从社会救济中心领到了价值7美元的食品券。真正残酷的底层,不在她那里。
这个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尝试过用很极端的手段解决贫穷问题,许诺大家一个幸福的未来,但结局却很悲惨。重温英国思想家以赛亚.柏林的一段话,“ 人类的终极目标有时相互冲突:无法避免偶尔令人痛苦的抉择和令人不安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