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艺圃,我想即使是苏州本地人,也不会有多少人听过它的名字吧,这个藏在阊门附近小巷子里的园林,也的确并没有什么名气,只消十元的门票似乎更是体现了它的身价和地位。而事实上,名气不大并不意味着能力不大,门票价格不高并不意味着造诣不高。作为苏州文化符号的园林,任哪一处拿出来,都有值得品评赞赏的地方,艺圃也不能例外。
听闻艺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大名在外,如雷贯耳的拙政园、虎丘、留园等相比,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园林,似乎并不值得谁去大力宣传。而与网师园、沧浪亭、环秀山庄这些古朴文雅的名字相比,艺圃的称呼也太简单了些,听起来竟有些像花卉市场。甚至与人民路边的怡园、古城河畔的耦园相比,艺圃的地理位置也偏僻的多。所有这些,注定了艺圃只能以一种孤芳自赏的架势待在古城一隅,悄悄地吐蕊暗放。
找到艺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阊门作为曾经的数一数二繁华之处,如今在西中市那一带只剩下些陈旧的门面与成片的民宅。而把门面与民宅连接起来的,是既狭窄曲折,又四通八达的小巷。艺圃就藏在这电动车横行的小巷子旁,若不是导航的提示,以及艺圃门口用来隔离游客的一米线,怕是从门口经过,也不会猜想到,一道小门背后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扬名,不显耀,艺圃就像隐居于市井之中的雅士,就那么恬淡自然、无所求取的存在着。而艺圃的风格看起来似乎确实也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当中很简单的一池水,围绕着池水的,不过是一些不甚高大的亭台楼阁,一些小巧精致的假山奇石,一些数量不多的藤蔓树木,这点东西看似随意的随手那么一摆设,一座园林就呈现在眼前了。当中那一池碧水,半亩方塘模样,真的如镜似鉴,活脱脱地映着周遭的一切,一群红色的锦鲤,排着长队在池水里游过来游过去,让没有源头的池塘,也似活水般动了起来。
隐士的风采在于其所焕发的自然的气质,这种气质在举手投足中浑然天成的挥洒。艺圃的气质也是自然而然的挥洒,粗看看这园林,似乎是粗制滥造的大路货,并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重点,“人生若只如初见”,而有时候若只靠初见,说不定会错过许多美好。这艺圃就值得去细细品味它的自然之气,在一些任何园林都能见到的地方,艺圃却总会出人意料却恰如其分的点缀一些自然的东西,粉墙上的藤,墙头外的蕾,拦路的叶,探头的花。在小巧处偷偷地展现了那么一点灵气,却使这园林多了许多难以言表的味道。
去时的阳光正好,在光与影的配合下,艺圃也就更加多了几分韵味,这小巷子里的小园林,也是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