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呼啸的马队,而是一拨拨智商很高的强大对手。
这些力量已经不是一支支处于分散状态的游牧部落,而是早就从大唐、大宋学习了大国风范、统治结构、军事谋略。
001 中国文化精粹期
如果说,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高扬期,那么宋代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粹期。
说到“精粹”,一般总认为是指典雅和精致,规模不会太大,但宋代文化的规模却非常之大。
唐代文化像浩荡瀑布,宋代文化就像是承接瀑布的浩渺大湖。它没有瀑布那么壮观、有力,却把瀑布的道道流脉收纳了、汇聚了、融合了。
因此,看似平静的大湖,必然比瀑布复杂得多、混乱得多、危险得多。
002 周边威胁
几乎周边的所有力量都和宋朝过不去:
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立国时间早于宋朝,领土面积大于宋朝,宋朝不是对手;后来辽的背后女真族建立的金,领土也比宋朝大,先把辽灭了,又来灭宋。
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一次次进攻宋朝,宋朝也是屡战屡败。
003 乱
这样以来,宋朝,总是在听一份份触目惊心的战报,总是在找一支支“精忠报国”的队伍,总是在想一个个“拉谁打谁”的诡计,总是在发一声声“国破家亡”的感叹。
再加上由此引发的朝廷内讧、重重党争、奸臣忠臣、变与不变,没完没了,更是一团乱麻。
004 不乱
看待宋代的乱局,我们的观念不能错乱。
最大的错乱是把军事得失、宫廷争斗,当作了历史的唯一主调,因此极度夸张。
其实,真的历史主调并不在这里。
按照国际认可的现代历史哲学,全民生态史的地位远远高于宫廷斗争史。
005 清明上河图
几年前,中国举办了一次盛大的世博会,作为主馆的中国馆,应该陈列一件最能概括中国历史的宏大作品,最后选中了《清明上河图》,展出之后,得到所有中外观众的一致认可。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就是宋代。值得注意的是,这幅五米多长的画卷里,画了五百多个各色人等,却没有皇帝、皇后,也没有大臣、将军。
这是对宋代首都汴京一段河边街道的真实描绘,主要表现热闹的商业景象和市民生活,画卷表现了一片繁华。
生态,也就是广大普通民众的基本生活方式,才是历史的主调。
历史观念转变了,我们就会发现,在整体生态质量上,宋代确实很好。抓住了这个龙头,宋代就不乱了。
后面讲宋代文化,和唐朝一样,就从生活方式开始,再到精神价值和集体人格。
读余秋雨038乱而不乱《中国文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