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论语》,对其中的历史人物并不感兴趣,最多对一些隐士如长沮、桀溺、荷蒉者、丈人、接舆等觉得有意思。直到多读几遍,才慢慢领悟孔子“因材施教”的良苦用心,开始了解其中的人物背景,经历以及性情如何,以更好地理解孔子话里的用心。而今,就来看看《论语》常被人忽视的——季康子。
季康子,姬姓(因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庆父之乱,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为季孙氏),名肥,谥号“康”,因此史书记载都以“季康子”作为称呼。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昏庸无能,国政被三家公卿(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执掌,史称三桓,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长期主持鲁国国政,而季康子在鲁哀公时期,总共执掌了国政二十六年。
季桓子死后,由季康子继承正卿的官位,他任人唯贤,先后任用了冉求、子路、子贡,并在外交、战争、内政中都有所建树。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他最大的功绩则是迎接孔子回到鲁国。《史记》记载了这一段历史:
冉有为季氏统率军队,在郎地同齐国作战,打败了齐国的军队。
季康子对冉求说:“您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呢?还是天生的呢?”冉有回答说:“我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
季康子又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冉有回答说:“任用他要符合名分,他的学说不论是传布到百姓中,还是对质于鬼神前,都是没有遗憾的。我对于军事,虽然有功而累计封到二千五百户人家,而孔子却会毫不动心的。”
季康子说:“我想召请他回来,可以吗?”冉有说:“你想召请他回来,只要不让小人从中阻碍他,就可以了。”
当时,卫国大夫孔文子准备攻打太叔,向孔子问计策。孔子推辞说不知道,他回到住处便立即吩咐备车离开了卫国,说道:“鸟能选择树木栖息,树木怎能选择鸟呢?”孔文子坚决地挽留他。这时,恰好季康子派来使者,带着礼物迎接迎孔子。于是,孔子就借着这个理由返回鲁国了。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事已高,季康子并没有打算让孔子继续为官参政,但是很尊重孔子,给孔子以很高的待遇。同时,对于政治上的一些问题,也会去请教孔子。
如问“怎样处理好政事”,孔子说:“政,就是正的意思。你做出公正的表率,还有谁敢不公正?”
遇到盗窃的事情时有发生,季康子去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如果你自己不贪财聚货,那么就算是对偷窃的人给予重赏,别人也不会去偷窃的。”
季康子打算用重刑来整肃民风,说:“如果把无道之人杀掉,以成全有道之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你要处理政事,何必用杀人呢?君子的德行就像风,小人的德行就像草,风吹在草上,草必然随着风摆动。”
这几段对话,孔子显然是在引导季康子要为人端正,修养自己的德行来影响治下的官员和百姓,其对季康子为政的殷切期望,溢于言表,也希望其能振兴鲁国。但季康子显然并没有当一回事,仍然让冉求不断地聚敛财富,这时,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自然很是生气,甚至声明要和冉求断绝师生关系:“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在季孙氏掌权的情况下,孔子的命运必然地和季孙氏密切相关。在孔子当上中都宰以至大司寇、摄相位之时,有着季桓子推荐的作用。而被迫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则也是季桓子的私心所为。季桓子死后,迎孔子回鲁国的,则是季康子。
这父子俩,虽都是为自己的权势着想,使孔子的命运多舛,却也因为如此,经历着重重磨难,反而成就了“万世师表”的历史地位,一路上看着是历史开着孔子的玩笑,但冥冥中,如“仪封人”所预言的那样——“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一切,其实是天意。
或许,人一生中所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和磨难,其实只是上天给予的考验,退缩了,这上天赋予的使命就消失了;而坚持不懈,迎难而上,这使命就扛在肩上,就是“知天命”。
(向雄读《论语》之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