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证的舌苔和温胆汤的舌苔怎么区别?这个问题不能随便往下提了,一问经常不好回答了,只能把舌苔多和不多这样分开来。有舌苔偏腻的时候,在腻的基础上再分,还有三仁汤。舌苔上不好区别的话,就在脏腑定位吧。
如果是越鞠丸证的话,我们要把它定在中焦上,定到中焦上见到舌苔腻或者厚腻,才想到越鞠丸证,这也设及到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治疗的是中焦的痞堵,从郁的角度来说,半夏泻心汤一般不把它辨到郁证上,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不是绝对分开的,有杂合的地方,有交叉的地方,比如说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应该就是中焦的痞啊,堵啊,胀啊,痛啊。而温胆汤也可以见到舌苔偏腻,有时候,也可以见到中焦的见症,但是,它的主证应该是睡觉不好,而不是中焦的痞,胀,硬,痛。
而越鞠丸证一定是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人是郁证吧,这个人不高兴吧,也就是情志方面的问题。这和小柴胡汤就好分了,小柴胡汤是在肝胆上。越鞠丸证也是情志的问题,它在肝胆上,但是它的病位是在中焦了。
舌苔腻,也有中焦的症状,而小柴胡汤证有肝胆相应的症状,并且,它的脉是弦的,但是,越鞠丸证很少见到脉弦。如果见到脉弦,越鞠丸证的可能性不多。小柴胡汤可以和越鞠丸合并用的,其实有很多方子都是可能合并用的,当鉴别不开的时候,有一些情况,我们没有能力去鉴别,还有就是两个方子合在一起了,我们想鉴别,鉴别不开。
在理论上,如果把每一张方剂梳理通的时候,可能在临床上辨别的时候或者在合用的时候,准确度会更高一点,但是,在临床上善用越鞠丸的医生真的很少。理解不了,不好用。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在思考,有一部分越鞠丸证就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就能治了,或者用温胆汤加减就能治了。还是考虑的是中焦,因为温胆汤和半夏泻心汤用的机会太多了,对这个半夏泻心汤和温胆汤感觉比较好,而对越鞠丸的感觉不是太好,但是,这种感觉肯定有错误,需要自己进一步去留意。
有一位冯老师喜欢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但是,我们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者柴胡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去治疗了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的是少阳,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在冯老的解读里面治疗的是厥阴。一个是治疗的少阳,一个是治疗的厥阴,阴阳不一样。
但是,我们用柴胡桂枝加龙骨牡蛎这个处方用得特别多,经常会把理中汤合进去,也会把平胃散合进去,有时也把二陈汤合进去,也会把温胆汤合进去,也许这么一合进去,就合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来了,只是组合相对来说要大一些。
冯老用柴胡胡桂枝干姜汤始终要合当归芍药散,当我们不理解当归芍药散的时候,就不敢合用了,冯老始终在合用,很少单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当你问冯老为什么要合当归芍药散的时候,回答你是血虚。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舌苔不能少了,当归芍药散的舌苔不能多了,这是我们无法破解的东西。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其实就是关节痛,中医称为痹症,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痛风,这张痛风汤其实就是越鞠丸加减出来的。这个痛风汤主要是治疗久痹,应该是痹症杂合的时间长了,有痰,有郁,它与刚起病的风寒湿热痹不一样。
久痹,其他的医生治了半天,效果不好,就用这张痛风汤。
外感病,满脑子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用什么药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这个大法,比如升清降浊,升降散里面没有用姜黄,大黄,用的是炒莱菔子,全栝蒌,其实何止是莱菔子,瓜蒌呢,经常会乱用药,脑子里想的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只是用的药不一样了,其实还是升降散。赵绍琴老师的《临证400法》就是这样用药的,所以,我们很多都看不懂。觉得是破书。其实,越通俗的,越好接受的东西,越不是高档的;越高档的东西,我们会越觉得没用。
我们总是说要把中医通俗化,要把中医古籍如何如何,但是,我们不能以降低我们的高度为代价来普及。其实升降散里面,赵老也经常用,柴胡,黄芩,川楝子,水红花子,僵蚕,蝉衣,羌活,大黄,小剂量的一克大黄,赵老用一克的大黄做什么?是用那个升降的感觉,觉得这个病人不应该用大黄,为了降,加了一克大黄。高老师就不用那一克大黄,就用莱菔子,瓜蒌,也是挺好的。但是,老先生脑子里想的就是流畅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