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刚好和堂妹聊到家庭教育、原生家庭。特别有趣的一个对比让我想起了爸妈不同的教育态度。堂妹说,他们外出游玩叔叔婶婶是不大赞同的,认为如果你需要一个地方去放松,那这个地方应该是“家”。我和弟弟说,如果某一天对爸妈说要去走走看看,他们则是:那你就去吧,收拾好心情,回来之后好好努力就行。突然想起父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我影响很深的两件小事。
第一是与人相处的底线问题。高一时,陌生的环境、过大的压力让我性格发生了变化,易多思、不爱说话,和同学关系也一般。刚好发生了点小矛盾,遭遇冷暴力:被孤立。爸妈知道后,说了截然不同的话。爸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跟同学要好好相处,不要理他们就好。妈妈说:不可以被随便欺负,他们再弄你你就反抗,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打坏了人妈妈赔钱。胆小的我按爸爸说的做了。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情形直到高二分班才有所好转。
这件事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在大一。我对舍友无限制的包容在我发现她私底下对我的议论时转为了冷暴力。从前承受冷暴力的我变成了冷暴力制造者。现在想来的可悲之处是我之前从来不会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如果我之前早早设立下不可逾越的底线,在一开始就反抗过,那起码在人际关系上我会更自信,而非走向两个极端。
第二是对待困难的态度。初上大学,我在独立生活方面就遭遇了困难。初遇水电问题,我向爸爸询问解决方法。他说:你已经上大学了,有问题应该试着自己去解决,父母不可能跟在你身边一辈子。妈妈说:孩子刚离开身边,什么都不懂,父母就应该尽量多帮帮,更何况还是女孩子。爸爸坚持拒绝提供任何帮助。最终我精疲力尽地解决了问题。这件事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大学期间遭遇到任何困难,我都尽量自己解决,不麻烦他人。大学毕业乃至现在创业,我都习惯性地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搬家、维修水电、修理电器……
独立是一门终身课程。爸爸在最初的时候选择放手,培养我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我有无论去到什么地方都能够生存的自信。当然,这在妈妈看来显然不够“女孩子”,也让我过于独立以致对婚姻兴趣缺缺。
村上春树说:不必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这一句话大约也可以用来形容原生家庭。只有在事情发生之后,适时地去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才有可能在某些不经意的细节中窥见自己曾经被烙下的印记,以及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但无论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好是坏,我们都知道,我们本就已经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