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来到家已将近8点了,还是忍不住抓起一把生花生,噼里啪啦剥开填到嘴里。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地里种花生刨花生,剥花生,还喜欢吃生花生。每每这个时候总会有一幅很温馨的画面浮现在我眼前。
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种花生。把花生刨出来,摘掉晒干,把饱满的拿去卖了或留点花生种剩下的我们说的瘪花生就留着自己吃。可能那就是当时唯一冬天可吃的零食了。每天放学回到家总想去抓一把先填填肚子。当时的花生不但是我们小孩子的零食,也是大人们冬天度过无聊闲冬的调味剂。
我小的时候感觉大人们都很忙,夏天天天去地里干活,冬天也有忙不完的活,男人们虽然不外出打工,但是也是忙着囤积肥料,来年给自己的麦子再追一次肥。女人们则是在家里缝缝补补,把一家老小全年的鞋都给做好。只有阴天下雨,男人们才算闲下来,女人们也聚到一起。记得那个时候爷爷有60多岁,也是村里少有识字的人之一。一到下雨天,好多老少爷们儿都记到我爷爷那个土房子里,爷爷就要拿出他仅有的几步大部头:例如杨家将、岳飞传、再生缘等等。戴上眼镜给大家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念读加讲解。这一成了当时我们村里精神文化生活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我们小孩子也聚在这儿,最大的兴趣不是听爷爷讲书而是吃花生,这时候爷爷会把他们家的瘪花生都拿出来分成几筐,大人和小孩子们都很认真的听着,悠闲的吃着我和几个小伙伴们,虽然听不太懂,但是也是很安静的在那儿坐着。等到一上午快要结束的时候,爷爷就会说要想听精彩内容,等下午分解大家才恋恋不舍的站起身。自然地下是满地的花生皮,这个时候我就要跟奶奶一起把剩下的花生皮都扫起来,放到厨房里留着当做柴火。
这群朴实的乡亲们,就像花生一样。正是因为精神生活的贫乏,所以这鲜有的精神生活,这现有的精神文化深深的刻入他们的精神里,从这些文化中,他们总能对照自己的生活,对照自己的行为,所以才有了“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他们也明白了“万恶懒为首”。他们了解了民族的概念、国家的涵义,更知道了与人相处时“害人如害己,害不着别人害自己”等等如此的福报天道。所以乡亲们愈加的团结,也愈加的勤奋,愈加在贫困的生活面前迎难而上,也真正应验了,我们习主席所说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现浏览淘宝,经常看到瘪花生养胃的广告,确实这些瘪花生曾经滋养着一方乡亲的精神,也润养着这群相亲的情感。所以这群相亲的后代们,无论是跳出农门还是继续奋斗于乡间,都是那么的勤奋,踏实,团结,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