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不一定看见,看见不一定看懂,看懂不一定看透,看透不一定看开。这世间的很多人都沉浸在这谜一样的循环里。也许看不懂看不透才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样反而不会滋生出诸多烦恼。人的烦恼大多来自自我。但是看不懂看不透的幸福也许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因为不懂人情、不懂世故,不懂自己的言行带给别人的烦恼。所以这世上的事情大多是相生相克的。我们还是自省一点比较能够融世。
在拜读了庆山的散文集《镜湖》之后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庆山,曾用安妮宝贝为名写作。她探寻着意志、心灵、情爱与生命的谜题。出版过长篇小说《春宴》记录文学《眠空》等作品。
《镜湖》以时日为线索,集中了作者这些年来的比较典型的散文篇章和一些零散文字。本书咋看像一本日记,从三月到十二月。但是细看其实这些文字的时间跨度特别长。每个月其实是作者内心的一个阶段的想法。这些想法或来自人或来自物;抑或来自一件事情、一个场景;也可能是来自一次旅行一次爱情。
庆山最让人佩服的是能从一粒沙、一朵花里看宇宙世界。整理成看似一年的时令长度,许是为了读起来顺畅连贯吧。
《镜湖》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一个人坐在山顶上静静的看世界。看着世界每天每时发生的一切,而不发一语。她喜欢用笔记录下看到的一切,把长长的时令变成一条细长的河流。
我喜欢看一些散文集,因为散文里会有一些优美的句子。但是我并不喜欢记笔记,这是我的缺点。然而在看《镜湖》时,我却是整段的摘抄在特意新买的笔记本上。因为我在阅读的时候,发现每一篇里都会有一两段文字直抵心底。仿佛我就是作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许是因为庆山喜欢佛法的原因,她的文字里处处透着禅机、佛理。生活中的小事经过她的笔的过滤,立马就有了不一样的领悟。这本散文集内容涉猎甚广,作者也是随性所致,文章并没有什么固定章法,但是我读起来却觉得一切皆有形有物。虽然写得像天马行空,但是却并不是那种很散的散文。这是庆山的写作功底所致,外形散而内里紧密相连。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另一原因,虽然是作者随性而写的散文,但是文章里处处隐藏着道理。或者说是处世的方式,而这些方式恰是我所欣赏的。
《镜湖》可以说是庆山对自己的一种自省。对过去走过的路、遇过的人、做过的事的一种回顾。仿佛对着一面宽阔的湖面映照着自己,想看看能发现什么。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本自己的“镜湖”,也去照一照自己的过去。这总比我们每天举着手机自拍而有意义的多吧。手机自拍只能拍下此时的水中月镜中花,大部分都不能算是真实的自己。可是如果我们也像庆山一样,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多少年后,是不是也会在我们的身后形成一条涓细长流。这样即使历史的车轮像离弦的箭一样滚滚向前,但是我们毕竟留下了可供回顾的痕迹。
然而这些想法大部分只能成为美好的愿望而不会实现。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看似一切都能看懂看透,但是却看不开。知道自己看不开,也不愿意说与别人听。于是一切只能放在心里,表面上和往常一样,平静无波。久而久之,生活就真的无波无澜,也挺像一面硕大的镜面。只是只能让别人照一照,而自己是无法照到的。
阅人无数,历经沧桑也好;游戏人生,嬉笑怒骂也好;放荡不羁,轻描淡写也好。只要你依然热爱生活,生活便不会抛弃你。其实看开比看懂看透更适合我们这些红尘男女。无法用贴切的话语来表达我的内心。套用一句朋友常说的话:自笔写自心,我笔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