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学】
观察自我是来访者自我的一部分,这部分是意识的、理性的,能识别自己情感活动的,并鉴此与治疗师结成同盟。与之对应的体验自我是治疗中来访者对治疗关系的感受和身临其境的自我部分。
“治疗性自我分裂”被视为有效治疗的必要条件。判断来访者是否具有观察自我的能力,已成为诊断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原因在于如果能帮助来访者提高观察自我的能力,来访者对一些本来看起来颇有道理的现象,就有可能被自我识别为不通情理,治疗就更容易取得进展。
自我心理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心理健康意味着个体不仅惯用成熟的防御机制,而且能在不同防御间灵活转换,换言之,面对不同压力时,事情况灵活应对。
自我心理学家笔下描述的防御过程与人格诊断休戚相关,我们可根据个体处理焦虑的特征性防御方式诊断其人格类型。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取向的精神分析师们并不注重个体童年期驱力是否妥善发展,某个发育阶段是否被忽视,或哪种防御方式占主导地位。而更关注童年期的什么人成为儿童的重要客体,儿童如何与之交往,哪些部分被儿童内化,以及这些客体的内部成像如何影响儿童成人后的潜意识内容。在传统客体关系理论中,安全与执行力,分离与个体化这些主题远比俄狄浦斯期的冲突更加重要。
客体关系理论是治疗室更能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人际关系。儿童的成长需经历:体验性共生阶段到“我”和”你“的辨别阶段,再到更复杂的身份认同阶段。
情感体验和前语言现象的人际交往方式可见诸于大量临床观察和临床实践,而促成把反移情从干扰因素转变为理解来访者的宝贵资源,是客体关系理论最为关键的贡献之一。
【自体心理学】
来访者长期搜寻外界肯定的渴求,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将核心问题归为自恋症,来访者很容易唤起治疗师的厌烦、困倦和隐晦的愤怒感,面对这类来访者,治疗师很容易觉得被贬低,被忽视,被轻蔑和被抬举,治疗是很难获得来访者得到帮助后的反馈,只是随着来访者的情感起伏忽上忽下。
这类来访者的困扰集中于以下几点:我是谁?我有什么价值?什么在维系着我的自尊?他们减少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也无法真正体验自己的优势。治疗师的重点转向来访者的自尊和自我。
即使是自恋特征并不明显的来访者身上,也能够观察到他们为了维护自尊和自身内在协调性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治疗师不但应询问传统的有关防御的问题:“这个人正在躲避什么?”“当他感到恐惧时会怎么做?”,还应进一步思考“这个人自尊有多脆弱,当自尊受到挑战时她会怎么做?”
自体心理学理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