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突然想起,不知最近都有什么电影可看。似乎《前任3》挺受人待见,大致看了一下剧情介绍,似乎又是青春回忆,爱来爱去的故事。之前看过《致青春》、《匆匆那年》,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一个不曾挥洒青春,衰老得无声无息的人来说,这种类型已经没有什么共鸣可谈。
可是一念既起,总难轻易放下,这时我看到它——《无问东西》。我以为它主要是战争片,所以当我迟到了一会儿,银幕上巨型张震西装笔挺,紧皱眉头地看着我时,我一阵心慌,以为跑错地方。
再往后面才渐渐觉得被吸引,这跟预期有很大关系。我特别喜欢严歌苓的作品,之前看冯小刚《芳华》,我是很准备着被深深感动一把的。我想多了。现在,我能记得的,就是影片开头那一大段的舞蹈,青春少女柔润的肌肤、轻盈曼妙的舞姿,的确是赏心悦目,恰如其分配得上影片的名字。其它的,就远没有预想那么满意了。
《无问东西》恰好相反。开头张震那一部分我没太看懂,仿佛是说千回百转,他最终找回了自己的“初心”(这个词很流行,看上去比较亲切点)。只是里面四胞胎的母亲总让我有所狐疑。前面部分张震看望他们时,她抱着一个孩子,一脸精明,觑着张震的后背说“天太冷,大人倒没什么,只怕娃受不了。”然后就是无数次地打电话,到公司来找,仿佛暗示想要贪婪索取资助;结果最后,却来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似乎是张震误会了,人家不厌其烦地来找,竟只是为了送孩子的胎毛笔以表感谢的。嗯,确实有点看不懂,怨我脑子不好使唠?
除此外,我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章子怡站在窗前等黄晓明了。逆着光,暖黄的色调,当她听到门响,笑着猛一回头时,柔柔的光打在她光洁的容颜上,两根长长的麻花辫那么一甩,唉呀,我的心都停跳了一拍,真美!就是黄晓明当时认为她已心有所属,表情很丧气,让人看着有点败兴,你要有点自信好吧?那个演员都没你有名哎!
到了后面,他突然开窍了,拉着自己心爱的姑娘跑马拉松,说是此举能让她明白“核”的概念,我觉得这个教学方式太考验体力,不可取。后来得知原来影片是五年前清华的校庆片,我猜,导演让他俩这么疯跑一圈,不光只是为了解释名词和促进感情,八成是表现清华校景之用的吧?
而且,这部影片里的黄晓明一点都不讨人厌,本来长得就很帅,而且人设很讨喜,所以我觉得他有一米八。我看到他撇(或者说安顿)下章子怡,从火车肚子里下来时,镜头摇到茫茫戈壁,顿时聪明了一回——他果然是来搞核试验来了,他果然后来遭到核辐射的伤害,并必然地要命不久矣。据说邓稼先那时眼睛口角血流不止,以至于拍照都擦拭不净。可敬!
电影的标签之一是“战争”,主要就是王力宏的这一部分,也是讲西南联大这一段历史。条件受限,学生们上课的教室都非常简陋,恰逢雨季,屋顶撑不住,雨水哗哗而下,讲课听不清,老师又折回黑板前,顾不得衣衫尽湿。尽管风声雨声声声入耳,无法上课,但是师生们却只是静待雨势,无人烦恼喧哗,这一幕,我看了很感动。
好学生么,就是不一样。就像之前一个放榜片段,一个学生脸色凝重——一副等着挂科的倒霉样。贴榜的老头,一口北京腔:“考得不好也别往心里去——能来这儿,个个都曾是第一名。”再看到后面,我为自己先前的幸灾乐祸感到惭愧,祖峰演的梅老师对那个学生说:“你为什么不学文科呢——你的国文和英语都是满分。”呃,那种数学考3分,语文考18的看看了啊,人家这才叫偏科好不?
而当战火纷起,已无处可以安放一张课桌时,王力宏却违背了给母亲的誓言,投笔从军。不得不说,虽然不是武打片,随意的起跳或罚练动作还是非常利落美观的,而军装,也似乎确实是男人最帅的服饰。这一部分内容据说是真实的,所以看起来就更让人心情沉重,当他与敌舰同归于尽,最后一句话是“妈妈,对不起。”米雪扮演的妈妈,此前出场时,确实端庄典雅,像个大户人家的夫人,她专程来看自己的独子,为的就是讨儿子一句誓言“不当兵”,她的理由语焉不详,“我们这样的人家,名利已经不重要了”云云。当她最后出场,已得到儿子为国捐躯的噩耗,一身缟素,手里是儿子素描的场景:快乐奔跑的孩童、安心捕鱼的渔夫、伏在被炸死孩子尸身上痛哭的母亲……。她的最后一个镜头拉远,头顶上的匾额有四个字“三代五将”,与之前的情节呼应,原来如此!
我莫名想到一首爱情诗《但是你没有》,篇末写道:“是的,有许多的事你都没有做,而你容忍我钟爱我保护我 有许多许多的事情我要回报你,等你从越南回来 但是你没有”。
总的来说,电影很值得看。虽然是清华的校庆片,里面有很多细节的展示,但是千里跋涉运回大量的恐龙化石,空袭频频、炮火纷飞中师生们在简陋的防空洞上课……,这些就不仅是清华的历史,更是中国的历史。
电影最感人的地方,不在于冰天雪地里,几个身穿长袍的学生认真拉琴,也不在于电影台词和画外音的充斥,或者旧式师生之间那种谦和、尊重的温情,我倒觉得影片结束后的文字说明和黑白照片的配图,是最画龙点睛之处。它用记录片那种最不动声色的城府,达成最煽情的效果。相对于《战狼2》矫枉过正式的煽情,这种显得没那么用力过猛,也算刚刚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