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友情”,就是虽然我们不常在一起,但你一直在我心里
一大早,就接到快递小哥的电话,通知取包裹。实在想不起,最近又剁手了什么。正好离小哥比较近,就顺道去看了一下。
一个大大的纸箱,掂了掂,有点沉。核对无误,确实是我的包裹,但还是没想明白是什么东西。当着小哥的面,拆开纸箱,一看,几袋凤爪静静地躺在里面。我立马知道是谁寄给我的了。
那个相识快二十年的好朋友,就因为前两天一起外出时,觉得她带的凤爪好吃。回家就去买了,还用同城快递悄无声息地给我寄了过来。
我想,所谓“友情”,不外乎就是这样,虽然我们不常在一起,但你一直在我心里。
年轻时,我们喜欢通过推杯换盏来结交朋友,获取更多友谊。哪知,慢慢发现,这样的朋友有一个名字叫“酒肉朋友”。可以一起享福,但有事相求时,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到中年。我们才发现,人这一生,哪里需要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两三知己,足矣。
作家廖一梅就说: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人生在世,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人擦肩而过;有些人相伴一段时间后便各奔东西,再不相见。只有极少的几个人陪着我们一起走过千山万水,走到地老天荒。
我们之间不需要过多地交流,凭一个眼神,彼此之间便能心领神会。我们不一定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但相隔再远,也会彼此牵挂。
我们可以一起疯,一起闹,也可以一起静静地看日起日落,看云卷云舒。
我们可以“抛家弃子”,相约一起去过“二人世界”。
我们彼此理解,志趣相投,有幸成为相互依靠的知己。每一次想起对方,内心便温柔得像一池春水。
我跟我的这位朋友,相识于工作中。当时的交集并不多,但少有的几次交道,我们都能感受到对方的真诚。因此,我们的合作一直都很愉快。
后来,我们先后都离开了原单位,但私底下的联系却并未减少。就这样,我们彼此陪伴着,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冬夏,见证了彼此的风光、落魄、崛起,以及最不堪回首的岁月。
从最开始的两个人,到四个人,再到六个人,然后再回到五个人。我们成了除父母之外,彼此最坚强的依靠。
虽然,我们同在一座城,但不时常见面。虽然我们不时常见面,但我们深知,彼此都在内心深处留了一块地给对方。
也许,“你一直下我心里。”这才是朋友最应该有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