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错误原因,提高纠错效率
今天,年级组上了一节计算题的纠错课。从复习运算定律开始,通过“观错-议错-纠错”,使学生看到了错在哪里,明白了错误的原因,并进行了针对性的纠错,效果较好。关于错题,是最令我们老师头疼的问题了。有些题目也不知道讲了多少遍,而且每次讲的时候,学生仿佛都理解了,掌握了,可一做作业,却还是错的一塌糊涂,各种问题都涌现了出来,好像刚才的课堂,是一节假课!
其实,对于错题的研究,很多老师都在进行。结合今天的学习和讨论,我们认识到,对于纠错,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打好预防针,实行前馈控制。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常常是有规律的。在学生的认识尚未发生偏差之前,教师先把这些典型的、普遍的错误亮出来,引导学生找错、议错和改错,从而预先实行控制。
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设计一些能诱发出普遍性错误的引导题。
例如,在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时,针对运算顺序这一易错点,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练习之后,可以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0.25×4÷0.25×4
632-32×6
再如,在学习了分数除法之后,当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对以下题目进行辨析:
2/5÷4=2/5×1/4
2/5÷4=2/5÷1/4
2/5÷4=5/2×1/4
2/5÷4=2/5×4
这些计算对吗?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改怎样改正?
通过这样的辨析,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也使学生在议错、辨错中增强了自身对错误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