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博士开展了一项研究,即“棉花糖实验”。在这项研究中,4到6岁的儿童参与并被要求做出选择:在你面前放着一块棉花糖,如果能坚持15分钟别碰它,那么15分钟后你将被额外再奖励一块棉花糖。若没坚持住吃了就没有了。Mischel离开实验的房间后,有的小孩在Mischel一走就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则尝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用手盖住眼睛、踢桌子玩或是用手指戳棉花糖。还有的孩子凑上去闻,舔一下,或是在棉花糖边缘咬一小口,希望等Mischel回来的时候不会被发现。最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小孩坚持了15分钟,并得到了奖励。Mischel发现,几年过去了,当初能够为了奖励而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普遍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更高的自信程度或更优秀的成绩)。
实验的结论不断被传播,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比不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更加优秀,甚至得出了成功取决于自控力的结论。家长们知道这个后非常开心,很多家长乐于给孩子做延迟满足,希望自己孩子能够有自控力,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功”。但是孩子没有经得起诱惑,就认为孩子不具备成功的条件,就把孩子一直训练到有自控力为止,这难道不是把教育本末倒置了吗?若是因为没有等待那15分钟,便认为自己的孩子注定会失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解,也是不接纳自己孩子的行为表现。
回到实验本身来看,想一想为什么有些孩子可以抵住诱惑而有些孩子糖拿出来就会吃掉呢? 我有和一群妈妈们讨论了这个问题,一位妈妈说可能和孩子的性格有关,认为孩子可以忍耐15分钟不吃,性格坚毅,有些性格大条的孩子就会看到吃的不听你说的话。还有一位妈妈说和家庭环境有关。
她们都说的很不错,年龄差的因素(6岁的小朋友会比4岁的小朋友自控力高)、家庭物质条件(棉花糖经常吃的到肯定比很少吃棉花糖的孩子自控力高)都有关系,但最根本和重要的因素其实是家庭教育这块。经常被欺骗和不能满足需求的小朋友肯定是很难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会想:万一大人是骗人的呢?到了15分钟不给我两个糖怎么办?还是活在当下比较靠谱。反之,父母在早期给予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有安全感的环境的孩子会更有自制力一些。
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可能本身就是家庭条件比较好,在早期教育中得到了高质量的陪伴,然后又和父母有安全依恋,这样的孩子获得成功不是很正常的吗?幼儿在棉花糖前坚持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家庭教养方式,而不是因为抵御诱惑就可以获得成功!所以宝爸宝妈们,把心思回归于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让孩子有高质量的陪伴,给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有安全感的环境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