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爷爷吕文章烈士
2021年4月10日(星期六)
几乎所有的疑惑都有了解释,所有的猜想都找到了答案。
昨晚大堂哥吕丕江给大姐打电话,说联系上本村姓吕的一位远亲大哥,知道一些爷爷的事情,明天可以一起去听听。听说是同辈,以为只是一次正常的拜访,大姐和我九点多赶到淄川区的白沙村。
见到的吕大哥竟然是一位1937年出生的年已84岁的老人,这有些出乎意料。吕大哥叫吕丕和,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丕和大哥说他们这支是吕氏旺族,传承着一套从明末到民国初截止到我们父辈“则”、共陆支二十一世,四本厚厚的吕氏家谱。他当过生产队长,自幼学厨师,做的一手好菜,十里八乡谁家有大事儿都请他主厨,走乡串县吃百家饭,听了很多上辈子的事情。旁边丕和大哥的孙女告诉我们,大哥有过目不忘、耳熟能详的超强记忆力,到现在脑子比年轻人都好使。
我们真是太幸运了,面前就是一本“活历史书”、一个“信息存储中心”啊。一周来我们有太多的事情想要知道,有太多的疑惑要问清楚。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半四个多小时的交谈中,一件件尘封的往事徐徐打开,一个个先辈的容颜在我们眼前浮现,他们从时光隧道中向我们一步步走来……
我们的爷爷吕文章(原名吕令珍),14岁参加长山县保安大队,旧政府警察一干就是20多年。他身材高大魁梧,练就一身好功夫,据说一人可以对付三四个人。爷爷特别喜欢舞刀弄枪,甚至为购买驳壳枪变卖家产,最多时身上配有“两短一长”三支枪。他还善骑马,骑在奔跑的马上双手持枪左右开弓天上打飞鸟,中间打扔飞的铜钱,地上打燃烧的香火头,而且弹无虚发,是远近闻名的神枪手,曾被当地人津津乐道。
爷爷性格刚烈,为人豪爽仗义,结交甚广。他跟马耀南三兄弟很早就认识,特别是跟潘士范(即潘建军,后文皆称潘建军,1939年3月在太河惨案中牺牲,牺牲前为特务团团长)走的近。潘建军回到周村后,爷爷一直追随他,对爷爷的影响也最大。“七七事变”后,爷爷开始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1937年12月,毅然跟随马耀南参加了黑铁山起义。1938年2月,潘建军率部队起义加入黑铁山起义队伍后,爷爷一直跟随潘建军转战南北。从抗日五军到经八路军改编后山东纵队三支队的特务营、特务团。特务营是三支队的王牌军,是一把刺向日伪军的“利剑”。当年以特务营为主力的三支队打了很多胜仗,消灭了很多鬼子和伪军。
爷爷骁勇善战,是三支队王牌军的骨干,参加了无数的战斗,直到1939年11月,时任三支队特务营副营长的爷爷牺牲于上瓦泉村。
丕和大哥还给我们讲了爷爷筹集粮款、枪支,打鬼子、除汉奸的一些往事。据丕和大哥描述,爷爷武艺高、胆子大,别人不敢干的事他敢干。当年(应是1938年)马耀南给在临淄拉队伍打鬼子的李人凤写过一封信,劝他参加八路军的抗日队伍,这封信就是爷爷化装成卖馒头的小商贩送过去的,还来回传递了好几次消息和情报,后来李人凤很快率队参加了八路军并立下赫赫战功。这些故事里的爷爷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爷爷双手持枪几乎百发百中,那场敌众我寡的遭遇战,他应该是击毙了多个鬼子。据说鬼子出没的“牛栏”附近留有血迹,爷爷的遗骨少了一条腿骨,或许是鬼子在他牺牲后恨之入骨的结果吧?但这只是猜想,现在还没有实据。
在前面日记中提到,爷爷魂归故里的时间经向丕和大哥确认也是不准确的,丕和大哥回忆大概是1946年他九岁多那年,那时周村、博山都已解放,当时他父亲是村领导,村里接到了博山政府的信后,爷爷哥哥的儿子吕则武赶到南博山一个叫赵家花园的地方去接爷爷的灵柩。一米多长的木质灵柩是从其他地方转到这里的(应是下庄烈士墓,爷爷在那里应该是2年左右时间)。在政府人员的一路护送下,爷爷的英灵回到了生养他的杏园子村安葬。1967年左右,村里统一规划公墓,单独划出一块地方,把村里牺牲的包括爷爷共五位烈士进行了集中安葬。
讲到这里丕和大哥又说起了其中几个烈士家庭及牺牲的情况。他如数家珍,真是一本丰富的活历史书。
我们手机里都存有从“淄博烈士英名录”中拍的安葬于杏园子村的烈士名单,看着名单听着往事,我们感慨万千。同时也发现好像烈士人数是对不上的,名单上登记的和在村里安葬的怎么少了一个?
一个个问过去,突然丕和大哥指着“英名录”上烈士吕则敬的名字一字一句地说:这就是你大爷(伯),是你爷爷吕文章的大儿子,是吕氏家谱上的则周。”
一切犹如石破天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