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个可怕的话题,你会发现生活不仅有“小升初”的焦虑,来自“学霸过暑假”的恐惧,还必须有远方的苟且。
因为孩子们开学会讨论“我暑假去了哪哪哪”以及“你暑假去了哪哪哪”的话题,甚至还形成了鄙视链:海外游——国内游——博物馆游——公园游——游泳馆游——不游
而很多旅游的结果就是,大人累了,孩子困了,钱包废了。除了得到一个“哪哪哪”,想想其它都忘了。
学习不仅有眼前的补习班,还要有远方的诗意。虽然暑假旅游不是那么的必须,但是作为两个月之久的长假,不安排个外出也确实有点苟且,于是我们每个假期也会出游个一周或者两周的时间,几年下来,也颇有些心得,觉得可以分享一下。
旅游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因娃定略”
首先,考虑孩子的年龄以及孩子的兴趣。像网红打卡不拍照就算行程未开始一样,孩子的出游如果不考虑收获也是白白劳心费神。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年龄,规划他们能接受并且感觉很愉悦的城市旅游,就是旅游本游了。其次,出行前,跟孩子一起了解目的地,历史名城除了了解历史也要研究下城市博物馆,高原草原不妨去看一下相关的摄影展……e.g. 打算去丹霞地貌那块儿去溜达,不妨先看看纪录片《河西走廊》。家长们要看攻略,但是不要跟攻略而攻略,自己做个参考就够了,另外,不要跟团,甚至不要报游学班,高质量的团跟班太少了,大家都是争分夺秒的走马观花,合照留影。最最后,到达目的地后,我们不妨来一句:我们到家了。然后开启一场“居家式旅游”。
“居家式旅游”:做一个当地居民
不知是市场营销还是焦虑心态导致,现在的假期旅游环境糟糕透了。好多地方都是看的两大景点:一,后脑勺。二,脚后跟。当然这也有好处,你可以顺便给娃儿讲个成语“接踵摩肩”。不过,网红打卡地拍个照真的是我们旅游的目的吗?别逗了,养娃儿的我们哪有那个网红时间?
到一个地方,先找个特别容易出行的地方住下来,这个地方呢,最好公共交通方便,即使你是驾车出行。另外一定要居住舒适,杜绝有钟点房的酒店以及特别网红又价格低廉的民宿,有利于家庭身心健康。
住下来后就可以跟大堂经理聊几句,在四周溜达溜达了,也可以乘公共交通短距离出行。这个阶段就是跟本地人聊天,听听他们吃和玩儿的地儿。坐着晃晃荡荡的车听着当地口音的聊天,你就熨平了心,远离了“我在旅游”的想法。
“居家式旅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意自得
网红打卡地不一定非常有必要去,有的地方真的只有一个角度适合拍照而已,没有其他可以欣赏的地方,打卡的网红们也是匆匆打个卡就走。所以跟当地人“套磁”非常有必要,我们需要了解当地人推荐的必游之地,然后参考各个攻略的推荐。必去而又网红的地方,工作日去,虽然是假期,工作日也是人少滴。另外早去,等到人多起来时,拜拜吧您哪,我们参观完了。尤其没有门票的地方,就是没有开门时间限制,早早去。
时间上,虽然提倡早,但不提倡匆忙,不要赶。怕死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的狂赶了。所谓居家式旅游就是不慌不忙,不要一定在哪个时间段内逛完哪些景点。慢慢来,慢慢欣赏,安排好每一顿饭,然后中午甚至可以回酒店休息一会儿。我们基本就是这个样子,中去休息躺在床上,讨论下上午所见,评价下中午所吃,安排下下午的行程。感觉很舒适,没有压迫感,就是体验当地生活的感觉。
“居家式旅游”:跟着当地车牌进馆子,体验公共交通
如果跟着“某评必吃榜”,应该也能捞到一些好馆子,可是你观察当地车牌的车,跟着他们进馆子,应该是更能体会到当地美食风情。印象深刻的是在语言不通的济州岛,尝试过各种美食推荐,觉得也都没有特别惊艳,惊艳到又吃得最舒服的一顿是我们莫名的看到一个小院子。当地的车一辆接一辆的进,吃饭点,我们猜测是私房菜一类的。进去一看果然内有乾坤,吃的酣畅淋漓,里里外外就我们一桌非当地居民。自此,养成吃饭点看车牌的习惯。
另外,我感觉一定要体验当地的公共交通,只有逛完超市拎着购物袋走进地铁那一霎,才仿佛在本地生活了起来。
“居家式旅游”:放逐焦虑,了解当地的风俗历史,真正放松自己
旅游的意义是什么?这算是灵魂拷问了,毕竟人家都旅游咱也旅游不是标准答案。那么究竟为啥旅游呢?
认识大千世界,了解祖国河山,放逐焦虑、解压?
都可以吧,至少我们初衷肯定不是为了打卡集邮或者攀比,或者盲目随大流。
既然这样我们不妨来场“居家式旅游”,尤其是带娃儿的旅游,孩子大人都不疲惫,深度游玩了解当地历史人文,风土人情。
这样,旅游才算是人生一件乐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