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八书里面的第一篇就是礼书,做为八书的开篇,礼究竟是什么?这是第一个问题。礼有什么作用?这是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有礼?这是第三个问题。带着这三个问题,我开始了从文字中探寻我想要的答案。
看到礼这个字,我想到的是知书达礼这个词,当然那只是我个人片面肤浅的认识罢了。礼这个字的含义博大精深,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说礼可能很多人并不能十分理解,那么换一种通俗易懂的说法,来解释一下所谓的礼。
我先说原则,原则是针对个人而言,他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到原则很多人并不陌生,大家第一反应是我做事从来都有原则,其实不然。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原则并不是真正的原则,没有原则就没了选择。很多人在面对困难和面对选择的时候无所适从,很大的原因是他根本没有原则,这样就丧失了选择的能力。
原则说起来也并不复杂,我理解的原则就是做事的底线,属于原则范畴的东西,是断然不能更改的,而非原则性的问题是比较灵活的,人的原则是一少部分,而灵活是绝大部分,这样的人称之为世故圆滑,人的原则占了绝大部分,而灵活只占很少部分,这样的人称之为古板保守。
在我看来,人生的每个阶段原则是不一样的,原则既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又是顺势应时变化的东西。你的原则必须依据当前的形势,没有一成不变的原则,只有顺应形势的行为准则。
同样对于朝代的更替而言,也是如此,周朝礼乐崩坏,因此亡于春秋战国直至秦一统天下,但秦并没有消灭六国的文化,反而遵从了六国当时的礼仪。到了汉一统天下,高祖刘邦任用叔孙通延续秦朝的礼仪,确定了长幼尊卑,刘邦这个一贯瞧不起儒生,厌倦凡规俗节的人,也不禁感叹道直到今天,我才感受到了当皇帝的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国家之间的战争,朝代的更替,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礼的崩塌所造成的,这就是所谓的礼是由人来产生的,人生而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愤恨,无所发泄,就会产生争端,由争端会变得混乱,这就是从古至今霍乱的原因,这也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礼最重要作用就是用来让人保持欲望的平衡,满足人的需求既是满足他的欲望,不因为物品的匮乏而对欲望产生影响,也不因为人的欲望而产生对物品的过度追求。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东西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礼是要靠慢慢的培养出来的。
儒家和墨家作为诸子百家中非常突出的两个学派,他们的区别在于儒家之人修礼,而墨家之人则执着于情性,这就是所谓的执着于自己的生命的人,反而不能获得永生;执着于利益的人,反而会因为利益而给自己带来灾祸,执着于安稳生活的人,反而不会过上安稳的日子;执着于争强好胜的人,反而因为争强好胜而导致自己的灭亡。
天下间所有的人,上至帝王,下至庶人,能遵从礼者,则可得到安定的状态,而不能遵从的人会带来危险和混乱。对于遵守礼的人才能以礼相待,对于不遵守礼仪的人,就不用理法去对待他,这就是所谓的因人而异。
礼是人道德能达到的最高标准,道德最高深的人就是我们常人眼中的圣人了。礼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我们眼中看到耳中听到的东西有多大的不同,但很多时候我们如果仔细琢磨,会发现其背后的原因都惊人的相似,这就是所谓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而这个客观规律有一种说法就叫做礼。
进退有法,平衡有度,长幼有序,尊卑有位,坚韧能忍,所有人类的共同承认的行为准则,都可以称之为礼的一种具体体现。秦能消灭六国而一统天下,靠的不仅仅能臣和勇将;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也不仅仅是运气和能人辅助那么简单就能解释的。
世间万物都有他的极致,道理的极致就是礼,人知礼的极致就是圣,圣人和一般人的区别不在于外在,而在于心,心中承载的东西就是礼,表现出来的能让人感受到的就是道德水平的高低,所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要具备道德和仁义之心,没有礼是不能的;要让人心向善,端正人的品行,没有礼就不具备条件;人与人之间有了纷争,产生了纠纷,只有按照礼才能来判断和裁决。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