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这个本应该初高中就解决的问题,我是大学才开始思考的。
1.
尽管学习了十多年都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我却从来不曾怀疑,自己是一个通过勤奋努力而进入大学并且每年都拿奖学金的好学生。
因为,我身边大部分的同学都和我一样,不论课堂上是否有听讲,考试前也总是要花个把时间泡图书馆、呆自习室认真备考的。所以,我并不觉得,在学习过程中反反复复看了又看背了又背有多大问题。
实际上,当我见识到高效学习的大神越多,我就越发清楚,问题大着。
当我用了一周的时间,才勉强把“焓焓”糊糊“熵”脑筋的《化工热力学》课程复习了一遍时,发现身边有个大神只用了一个晚自修时间就把我看过的知识点都梳理了一遍,且有不懂的问题请教他是,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明显理解的比我更深入透彻。
这时候,除了佩服,我甚至要怀疑:我是不是脑残?
通常,当我们面露钦佩之色,大神常常会说,我只是上课认真听了做了笔记。但是他一般不会说,他也许花了一些时间整理过学科知识的脉络,清楚知道整本书都有哪些知识,知道重点大致在哪里,所以学习起来如此轻松不费力。
毕竟,智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学习效率差别如此大肯定不会只是学习状态的问题。根据斯滕伯格对学习的研究,在长时记忆编码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除了意识状态,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加工深度。而整理知识系统构建学科脉络这一过程,对知识的加工深度明显要高于只做了简单的知识点罗列。此外,有效复习和适当利用外部记忆手段等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每一门学科学习到一定深度,知识结构往往会出现重叠交叉。这是,编制出一张贯穿学科知识脉络的网,无疑能给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知识系统的构建并非易事,首先,它需要我们对整个学科有系统的认识;其次,需要耐心细致地深入理解每个分支的具体知识点;最后,需要把握主次,对知识点发散点到即止。所以构建它的人并不多,大神就是其一。
2.
到了这里,不得不承认,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我是勤奋的,但用功用得却不够聪明。
每次期末考试复习,我总是按照考试大纲,对照知识点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我需要学习的内容,每个知识点都有自己的小框架。但我并不尝试把整个学科的大致脉络摸清楚,因为我觉得考试就考这些,知道这些就够了。
是的,知道这些就够了。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确实会让我们紧绷的神经松了一下,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可怕的思维。它能让我们习惯性地,在即将触碰到学科脉络的学习过程中嘎然止步,没有办法深入到另一个层面。就好比打怪过程中,击败了几个小魔头就开始沾沾自喜,暗示自己“这样就可以了,做的还不错”,那么我们永远见不到大boss的真面目。
此外,虽说懒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生产力,但这种应付考试而不做学科知识结构梳理的行为是一种略蠢的偷懒行为。就长远来说,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获得奖学金并不能给我们以后的生活带来保障,当时有完整的知识体系、熟练的专业技能却可以。为了争取多点时间背诵记忆考点却不舍得花时间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岂非本末倒置?
3.
大学期间,无论是学习时间还是学习方式都相对自主。
在这四年里,想学什么就踏踏实实去学,说不准对以后生存有没有用,但是毕业后你会发现可以在没有生存压力的条件下,有这么大块的时间去做些自己还挺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很幸福的事。
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时光,学会学习,别再只是为了应试而学习。无论如何,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直是最重要的。
你的【喜欢】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