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看到了人家的优点就向他学习,看到了人家的缺点就对照检查自己,有就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早已传诵千古。
何为“必有我师”,其善可从之,为我师,其不善可改,亦为我师。人永远在学习的路上,而学习又是全方位的,尤其是个人的修养。
正,可为师,反,亦可为师。千万别说没有老师,最根本的,是自己愿不愿学,想不想变得更好。以此来检视自己,学,我也很欠缺。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我还差得远,还一直在路上。
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说:“上天赋予了我高尚的品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
桓魋为宋国司马,威名显赫,虽受宋景公宠爱,但对君主却不忠,权势欲极强。
《史记》载: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遂之郑。
这就是孔子说此话的背景,但说是这样说,孔子到底还是换上便装,离开宋国去了郑国。说明孔子还是很会变通的,不一味嘴硬。
社会上,有君子,有小人。对君子,可以讲仁、德、礼、义,讲理;对小人,则不可讲,必须要防!
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说:“你们这些弟子以为我有什么隐瞒吗?我一点都没有隐瞒啊。我的一切言行举止没有不直白地展示给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啊。”
孔子门徒有三千之众,自然参差不齐,也自然有部分学生会怀疑老师有偏向。面对学生的质疑,孔子作了如上坦阵。不管他的弟子们信不信,我是相信的。
一个人的学习成效,与个人的目标、资质、努力程度、方法等密切相关。学生群体越大,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效差异就越明显,分化就越大。
圣人的作、止、语、默都是教。什么该做,什么该不做,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圣人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教!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实、诚信。
孔子最重视的是道德教育,但其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 把道德教育的要求,贯穿到文化知识中。在文化知识方面,孔子编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所以以上孔子教学的四项内容,文、行、忠、信,也同样体现了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来灌输道德观念,以此实现其教育理想。
文,是指典籍文献,是古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思想和文化遗产,其核心是德;行,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以及办理事情的行为能力,是以仁、义为基准的;忠,是对君主忠心,对民众忠实,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的;信,是诚信,既勇于承担,也践行诺言,是德、仁、义等的外在体现。
什么时候,高尚的品德都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什么社会,都必须把品德的教育摆在第一位。品德好了,有才能就多作点贡献,才能不够,无非就是贡献小点,多少都对社会有益。最怕的是有才无德者,这样的人,不仅不能为社会作贡献,还往往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子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君子,就行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始终保持良好品德的人,就行了。没有装作有,空虚装作充实,穷困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始终保持良好品德的。”
学贵有恒,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做善人、君子、圣人,亦贵有恒。恒,就是始终如一,就是能坚持。若要有恒,就得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有勇气,还得坚持不懈,付诸行动。
而在我们这个社会,坚持做一个正直的人,坚持做一个要求进步的人,坚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更应有恒。
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孔子射鸟,但不射在巢中栖息的鸟。
孔子少时家境贫寒,迫于生计或者为了祭祀,亦钓亦弋。但从来都很节制,够吃够用就可以了,从不贪多求利。有人说这是仁,我觉得很是勉强。我认为这体现了孔子的追求,就是立志为仁!与其把精力和时间花在这些方面,不如花在自己的理想上。
另外,这也体现了孔子尊重自然的思想。人与自然万物,应和谐相处。人对自然的索取,要适度。拿今天的话讲,就叫可持续发展。现在野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生物圈的稳定已经芨芨可危,是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和重视了。
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去认知却随意发表意见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能力。多去了解,选择赞同和依从那些好的见解;多去观察,以此形成自己的认识。我的认知是次一等的。”
这一章的解读大家又各不相同,主要的差别在一个“次”,到底是次序,还是次等呢?
我的理解,不管是多闻而知,还是多见而知,都是知。知,只要是正确的,就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孔子这里最后所说的“知之次也”的“次”,应该是指得到“知”的天分。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所以孔子的意思是自己是属于“学而知之者”,不是“生而知之者”。正所谓,天分不够,努力来凑,与此同理。
本章的精髓是贬低“不知而作之”,肯定知识的得到一定是通过多闻、多见这两个途径。同时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以此启迪自己的弟子多闻多见,勤勉学习!